万亩果园里的一点“红”
|
◎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李宁 刘作霖
通讯员 张政红
9月1日,细雨绵绵。睢宁县姚集镇万亩果园里,沉甸甸的苹果压弯了枝头,丰收在望,“钱”景喜人。
一大早,姚集镇电商办主任黄月红就来到村民李中意的苹果园里。
“这种‘红将军”个头挺大的,果形也不错,销得怎么样?要不要帮你联系个直播团队来果园?”黄月红问。
“太感谢了,有电商办的牵线搭桥,现在销售还不错,请直播团队编个段子在抖音里更加吸引人气。”李中意喜笑颜开。
每天到各个果园里转一转,看看长势,问问销售情况;每天与网销团队对接,发布果品信息……这是黄月红作为镇电商办主任的日常工作。
大学毕业后就到睢宁乡村创业,今年34岁的黄月红跟果品打交道已经有11年了。从一位家庭农场主起步,成长为镇电商办主任;从卖水果为自己挣钱,到为姚集镇万亩果园的果农服务;从带动200多位村民就业,到联络200多个微商为姚集果品发帖赚钱……黄月红卖水果的经历丰富多彩。
2010年刚到睢宁,黄月红发现设施水果的市场行情很好,于是成立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20个大棚用于种植设施水果。
“人工管理、设施配备、资金筹备,样样都要操心,而且合作社还吸纳周边20余名农户就业,本以为付出就会有回报,就在快要迎来大丰年的时候,一场大暴雨,淹死了所有的果树苗木,损失十分惨重,一夜间负债几十万元。”黄月红对于那段经历刻骨铭心,“我没有权利去选择退缩,只有重整旗鼓,一切从头开始。”
当时已怀孕三个月的黄月红带着工人一起整理果园,清理沟渠,补种种植周期短、收益快的豆角、茄子等蔬菜,吃住都在果园里。
几个月后,第一批蔬菜上市,她白天组织工人采收,夜里去批发市场售卖。大棚逐渐有了起色,管理也比以前更加精细化,运营慢慢进入正轨。
2014年下半年,黄月红先后在梁集镇和姚集镇承包了35个大棚,种上了油桃、葡萄等设施水果。她带着水果去各大超市商谈合作事宜,和旭旺、百盛等超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
2016年,黄月红又带着产品走进南京、上海、嘉兴、苏州等南方市场进行销售。为了保证供货的质量和新鲜度,她白天组织工人采摘、包装,把控质量,晚上跟车去市场进行销售,最多的时候果品日销量达75吨。
“到南方市场卖水果,经历了恶性竞争、价格战,让我理解了‘货到地头死’这句话,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就想了,为什么不能把水果放到互联网上卖到全国呢?”2017年,黄月红开始尝试农产品线上销售模式。从质量把控、包装设计、商标注册、平台销售到售后,都是亲力亲为。
因为创业有成、创新有术,2017年,徐州丰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聘请黄月红担任网销部经理,她开始为姚集镇万亩果园的果农们服务。
“她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强,对丰姚公司果品的网络销售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徐州丰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立对黄月红赞不绝口。
2019年,黄月红担任姚集镇电商办主任,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网络销售已经发展成为姚集果品销售的主要渠道,而姚集果品线下的渠道也逐步拓展成社区、单位、组团采摘等。
“目前为姚集镇果品网销服务的微商有200人,有人最多一天赚了四五百元。”黄月红说,在果品上市前,她都会在微信上对微商销售团队进行果品知识、销售话术的培训。
一批微商在为姚集果品销售中赚到了钱,一批村民也因为黄月红的事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将绿农果蔬家庭农场转型升级注册为徐州博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后,截至目前,她共流转150亩土地用于种植果树,带动200多人实现就业。
“从果木养护到果品分拣、包装,在公司果园里就业的村民每天平均收入是80元,跟车去市场的每天能收入120元。”黄月红说。
随着短视频风口的来临,嗅到浓烈商业气息的黄月红又积极在抖音平台进行视频推送和直播,更好地带动了姚集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农旅项目的推广。
去年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黄月红利用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借助于身边的农业资源,义务帮助睢宁县部分小区的居民联系农产品供给物。她开直播为滞销农产品代言,并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
从南通来到睢宁扎根乡村艰苦创业,带动了一部分农村低收入户就业,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黄月红获得了很多荣誉,近日,她又被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授予“徐州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光荣称号。
“虽然我现在的能量很有限,但是我会一直努力学习、努力前行。下一步我将做强农业深加工品的线上运营,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创业和就业。”黄月红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