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筑牢教育“双螺旋结构”
从控制作业总量到鼓励弹性化作业,从规范教师课后服务到查处教师有偿代课行为,从清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到提高校内教学质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校内校外双向发力落实“双减”,筑牢教育的“双螺旋结构”,减轻学生、家长负担,维护教育公平。9月1日起,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将正常开学,作为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的第一个学期,落实“双减”正式开启开学第一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各部门都在努力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实。广州下发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面向学生周末、节假日的课程、课时包;北京明确规定课后服务中不得引入任何学科类的项目;甘肃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一校一案”制订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各省市出台一系列有力措施响应“双减”政策,都是为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学校服务水平,让教育返璞归真,让学生在更清朗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改革的目的不仅是在减轻学生负担,更是要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对于教育新方向,不仅需要学校调整教育策略,家长更要调整教育理念。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教育方面砸下重金挤入名校、聘师指导,却鲜少言传身教的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论孩子学习或是心理出现问题,也通常是一味指责学校、社会,却很少反思自己。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压力大、教育资源内卷严重时,是否应当反思自己也是个积极的推动者?自己是否以身作则充当表率?如今,“双减”政策的落地,也正是给了家长一个机会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去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家长与学校结成纽带,共同形成减负意识,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双减”政策的有力推进,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策略转变。从减轻作业负担方面,保证作业难度不超国家课标,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不得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不得变相给家长布置作业等等,都表明作业改革要以学生为本,以巩固知识为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决杜绝“揠苗助长”式教育,探寻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另一方面,校外机构的无节制培训也亟待治理。在“你报名,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报名,我培养你孩子的对手”,“暑假逆袭”“弯道超车”“上课外班‘抢跑’才可能赢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宣传攻势中,家长成功买单。校外辅导机构制造教育焦虑,并将教育与金钱挂钩,家长们纷纷“入瓮”,这到底是为了求得优质教学还是求得心理安慰呢?针对校外培训乱象,《意见》指出,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融资,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等等,深化校外培训清理,从校内校外齐抓减负,方能促进教育环境风清气正。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双减”作为推进优质教育平稳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校内校外齐力推进、全国上下一盘棋。未来在不断探索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完善“双减”措施,筑牢教育“双螺旋”结构,才能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水平,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邢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