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利长久
七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校外培训从初期通过辅助部分学生查缺补漏来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裹挟了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一种社会逆流,占用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社会正常发展。政策发布以来社会反应不一,可谓有人欢喜有人愁。
从家长层面来说,“双减”政策对大多数家长和孩子来说是一个好事。目前多地出台了针对“双减”政策的地方政策,结合当地下班时间制定了学生放学后的托管措施,很多机构把原本周末的课程改到了周中,家长会因为担心影响孩子休息而放弃补习。把教师的精力和孩子的注意力回归到学校和课堂本身,让学生重视校内教师的课上时间,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因为校外培训的超前辅导,而导致孩子在学校不认真听讲。同时也减少了家长的经济支出。
对教育机构来说,行业整顿,阵痛必然随之而来,必须及时地做出战略调整予以应对,在本来就人满为患的市场中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才能生存下来。职能部门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重塑畸形的教培市场,落实好“双减”政策为学生减轻培训负担的初衷。
总之,做好“双减”工作,必须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化和商业化这么久了,想通过一个政策去解决,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将政策落实到位,更需要全社会共同推进。国家出台的政策是方向和态度,要想真正将政策落实,依靠的是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教育相关从业人员,同时还有学生和家长。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也需要疏堵结合,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学校要主动作为,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叶剑飞)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