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漫评: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唱响新时代的“东方红”

2021-08-31  来源:  编辑:崔东宁
2021-08-31  

秋天的青海湖畔金风送爽,金银滩草原更是景色迷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维护国家安全,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一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荒凉戈壁滩,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谱写了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两弹一星”精神立起不朽民族“丰碑”。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同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中国人搞“两弹一星”行不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认为那是“开玩笑”,洋专家断言“不可能”。但是,中国人就是把“玩笑”变成了“事实”,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捍卫了红色政权,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国际地位,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了。 

“两弹一星”精神闪耀太空“跨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爱国奉献、砥砺前行,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从第一朵蘑菇云升腾在罗布泊上空,到《东方红》乐曲第一次响彻寰宇,从风云、北斗、嫦娥等属于中国的满天星辰闪耀太空,到被外媒称之为“好比生活在别墅里”的中国空间站。如今,“两弹一星”的精神气质,正在更多领域得到诠释。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早已从“一席之地”扩大到“一片之地”。

“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从新青海精神高地,到“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从221厂旧址到边会讨论现场,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一屋一舍都好似在讲述着岁月的回声。岁月远去,精神永存。当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奋斗者中,90%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以爱国、奉献、奋斗、攀登为关键词,书写了最美的青春华章。如今,在新时代的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中,涌现出更多年轻的身影。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已经参与研制发射了多颗卫星。“嫦娥五号”探月取壤的征程上,“80后”“90后”成为托举“嫦娥”的中坚力量。他们以梦为马、锐意创新,勇攀科技高峰,擎起祖国未来。

深邃厚重、光辉灿烂的“两弹一星”精神,犹如镜子,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又像灯塔,指引我们该到哪里去。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为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文/泉轩  图/金宇)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