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段小凡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在革命时期,共产党正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打倒了敌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我们用心走好群众路线,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探索吸引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特色文明实践路径,号召群众主动参与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中来,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
听群众说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在基层建设的坚强阵地,是弘扬文明新风的精神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聚焦群众真实文化需求,打通供需不平衡的“堵点”。基层干部须俯下身子、深入群众,听群众说需求、表诉求。只有通过走访调研,才能弄清楚群众喜欢什么、反对什么,而后进行精准施策,变“政府端菜”为“百姓点菜”,才能形成供需两端平衡,构建起农村精神文明精准化服务模式。
向群众讲政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应主动思考如何科学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须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政策理论讲清楚,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讲明白。如宣讲村庄环境整治、法律援助、医疗卫生、调解纠纷、义务护绿等方面的知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达到风化于成的宣传效果。
给群众送服务。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关键在队伍和人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打造一支能够深入基层、暖心为民服务的队伍。比如组建党员、文艺、乡贤、巾帼等志愿服务队,通过行动,做好服务、传承文明,让村民时刻感受党的声音及温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需“软硬结合”。否则,文明实践中心建得再美丽、硬件再齐全,倘若志愿服务跟不上,也只能是花架子、空摆设。只有硬件建强、软件跟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才能在农村落地生根。
让群众享新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是群众需求,落脚点是让群众共享。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基层群众“享”,带领群众参与村庄整治、基层治理、道德模范评选、环境美化、建设好人园等,使群众成为文明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更要让他们成为受益者。让群众沐浴文明新风,也享受生活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淳”起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的好日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应该延伸到哪里。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把聚焦群众的需求作为文明实践工作的重中之重,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走进群众心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才能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