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文化”乱象当休
《光明日报》的文章说,青少年圈子乱象该“歇”了!近来,“饭圈”乱象引发社会关注,然而,未成年人网络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问题不仅仅局限在“饭圈”。随着饭圈、绘圈、游戏圈等一系列青少年亚文化圈子不断涌现,有部分青少年过度沉迷于追星、网聊、游戏等,一些虚拟空间中的乱象蔓延至线下,甚至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圈子乱象具体表现为,说脏话、易成瘾、烧钱多,一些亚文化圈子乱象层出不穷;片面化、标签化、情绪化,网络平台空间的监管与治理亟待加强。近期,中央网信办连续启动“清朗·‘饭圈’乱象整治”“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系列专项行动,特别聚焦论坛社区、群圈等环节中危害未成年人问题以及互撕谩骂、拉踩引战等“饭圈”乱象。而近期吴亦凡、张哲瀚的“塌房”事件令以粉丝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再次走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相较于传统媒体环境,网络新媒体的知识信息趋于扁平化,打破了原先的时空限制,多元复杂的海量信息汇聚在一起。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当代青少年的叛逆、质疑和批判精神增强,他们渴望通过新媒体平台为自己发声,而具有相同认知的同龄青少年也汇聚一起,形成所谓的“圈文化”。青少年不仅是网络信息内容的接收者,更是信息内容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甚至是亚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他们参与网络平台的活动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监管治理和主流媒体、专家学者的矫正引导。
因此,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客观理性地辨别和分析信息的来源及可信度,提高信息的辨别取舍能力,增强事件真相的发掘能力,不被群体非理性的情绪所裹挟,避免“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努力保持客观、冷静、文明的发声习惯。同时,对于青少年群体中的低龄群体,要引导和教育他们文明上网,并结合网络空间治理实际,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语言生态治理,避免在游戏、娱乐、社交等领域出现语言暴力现象。
加强主流舆论引导。政府、媒体、学校、家庭等各类主体要多管齐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部门要在信息洪流中起到压舱石和定盘星的作用,做好权威发布。主流媒体要进一步通过媒体融合转型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教育系统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方式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教育与引导,塑造青年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家庭要发挥最小社会单元的能动性,既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也成为终身教育的不竭源泉。
提高公众网络素养。一方面,注意防微杜渐,加强青年网民对不良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升他们在不同情境下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强化主体意识、明辨是非观念、反思自身行为、肩负个人责任。另一方面,注重因势利导,加强引导青年亚文化圈层积极功能的发挥,挖掘青年人在公共参与中的巨大潜能,促使其行动目标从个人化、情感化向公共化、理性化转变。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