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系统谋划 确保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

2021-08-3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21-08-3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重大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现代化空间格局、打造美丽中国现实样板、创造现代化高品质生活、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六个方面,对全省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系统谋划,明确提出了“六个率先走在前列”的要求,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实践路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系统谋划推进徐州现代化建设探索实践,确立高目标,争作新贡献,实现好开局,坚决扛起“走在前列”光荣使命。

扛起“走在前列”光荣使命

必须自觉确立高目标

从徐州实际出发,初步将“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目标定位

■建设产业强市,核心是实现“增量提质”

力争“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两个过万亿”

着力打造2-3个千亿级主导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加速扩张、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大力提高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等指标占比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贡献率、产业园区贡献度,持续推动结构优化、质态提升、质量提高

■打造区域中心,关键是做到“双向提升”

要聚焦吸纳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双向提升”,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卫中心地位

加快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

■实现新的目标定位

必须牢记嘱托使命、抬高发展标杆

必须坚持靶向发力、强化产业支撑

必须挖掘自身潜力、厚植竞争优势

扛起“走在前列”光荣使命

必须积极争作新贡献

作为全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板块,徐州要紧扣江苏“六个率先走在前列”目标要求,探索展开创新实践,切实提升对全省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要以产业持续转型的显著成效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新贡献

更加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徐州在全省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要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进展为构建现代化空间格局作出新贡献

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健全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打造强劲活跃的新经济增长极,为推动形成全省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要以生态修复治理的典型经验为打造美丽中国现实样板作出新贡献

全面梳理总结徐州生态修复有益经验,积极放大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奖品牌效应,推动更多生态修复徐州标准、生态建设徐州经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要以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硬成果为创造现代化高品质生活作出新贡献

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体制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扎实办好各类民生实事,努力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要以精神文明创建的崭新面貌为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作出新贡献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推广“马庄经验”,打造城市独特文化品牌,让徐州成为令人向往的文明魅力之城。

■要以“五治融合”的创新实践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新冲击,切实增强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推动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坚决守好江苏“北大门”,为全省和谐稳定大局作出有力贡献。

扛起“走在前列”光荣使命

必须确保实现好开局

■要将“两确保两争取”作为必成任务

坚持重点重抓、持续发力,努力保持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确保如期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确保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争取高质量考核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取更多工作得到国家和省真抓实干激励表彰,推动各项工作全面提速增效。

■要将防范化解风险作为必守底线

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守牢底线的关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决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严格政府债务管理,牢牢守住“四条底线”。

■要将专注干事创业作为必有状态

事在人为,人在状态。各级领导干部要秉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价值追求,展现敢于担当、勇于攻坚的壮志豪情,发扬心无旁骛、深钻细研的专注精神,自觉把开拓进取的激情斗志和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贯穿于干事创业的全过程。

1 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巩固和扩大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夯实“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确保经济发展步伐稳健、稳中有进。

■要强化项目招引建设

推动“招商引资1号工程”实现新突破。推广“拿地即开工”机制,压茬推进“765”计划,加快年度263个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要持续加强企业培育

加快企业培大育强,大力培育百亿级、五十亿级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确保净增“四上”企业1000家

■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改革攻坚年行动,力争营商环境各项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2 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集群。

■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要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

■要做强做优板块产业支撑

3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全面激活蛰伏潜能,加快形成新动能。

■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快速推进深地科学与工程彭城实验室筹建工作。大力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倍增计划,年内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

■要进一步推动改革攻坚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加大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示范争创实施力度,确保徐州改革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要进一步激发开放活力

加快推进淮海国际陆港建设,高标准创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新增进出口企业200家以上

■要进一步做强开发园区

力争在百亿级项目招引上不断取得突破

4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发展

强化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深入实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协调发展。

■要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全面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县域四级城镇体系建设,构建中等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城镇社区协调发展格局 ■要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高质量推进90项城建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城市文脉、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建设,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狠抓棚户区、老旧小区、农贸市场、供热管网改造

■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纵深推进“三乡工程”,确保新增下乡返乡人才7900人、5000万元以上创新创业项目40个

做强“1+4+N”农业品牌,不断提升农业区域竞争力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徐州特色的美丽田园乡村

5 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民生改善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要更实举措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持续抓好稳岗就业和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年内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稳步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障水平

■要更大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加快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推进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快构建多层次普惠性养老服务体系

■要更严标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持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6 严谨细致做好风险防范

安全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决打好风险防范化解主动仗,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要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

■要多措并举筑牢安全防线

■要全力以赴维护社会稳定

7 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抓好下一阶段的学习教育,要注重系统谋划、务实推进,做到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要注重丰富党史学习内容

■要注重提升党史教育实效

■要注重创新宣传教育形式

8 精心筹备开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确保党代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