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裁剪”时尚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44岁的姜春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透着一股都市女性的时尚气息。
每年远赴法国、意大利等时尚之都参展,在城里摸爬滚打十多年的姜春艳,早已不是离开家乡——铜山区马坡镇大新庄时那个青涩的“乡下姑娘”了。但,对于家乡的那份炽热的情感,一直装在姜春艳的心里。
姜春艳离开家乡是高中毕业那年。考上上海纺织学校的她,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便与服装和时尚有关。
有天赋,又肯吃苦,大学毕业后,姜春艳在南京的一家服饰公司谋到一份差事,并一步步干到了技术科长。不光事业上有了进展,在南京的这家公司,姜春艳还收获了爱情,在这里渐渐站稳了脚跟。
2008年,有了一定基础的姜春艳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开“夫妻店”,自己创业。
虽说夫妻俩在原先的公司里,一个管技术,一个管业务,都是“大拿”,但创业之路,开始并不好走。在刚成立的公司里,连他俩都算上只有4名员工,大多数时候,姜春艳得和大家一起打样、制板。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决定创业,就决不会轻易放弃。靠着诚信经营,从不耽误交货时间,夫妻俩生意有了起色。
2010年,夫妻俩回家探亲时发现,村里许多妇女赋闲在家,孩子有人照顾了,但家庭收入却少了一截。
当年,姜春艳便和丈夫投资100万元,利用镇水利站旁的一块空地,在大新庄村建起了服装厂。
虽说叫服装厂,但在姜春艳看来,那更像是一间服装加工作坊。
“只有两三间房,在村里招了几十个妇女。那时候,订单少,大部分是代加工,生产的多是些‘地摊货’。因为产品的档次低,工人的工资也不高,一个月只有八九百元的样子。”谈及过往,姜春艳记忆犹新。
如果只是这样走低端发展之路,怎么可能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更谈不上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了。
夫妻俩开始不断升级新技能。为了能够自主设计,姜春艳和爱人每年都去法国、意大利看展,有了一些自己的设计产品后,两人每年都带着产品参展。最初只是看客,但两人边看边学,边学边干,渐渐有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接到了一些海外订单。
“别看我爱人是搞业务的,但这么多年,他跟我一起学,现在也变成了行家里手。去年,他设计的100多个款式的服装,被客户选中,拿到了不少大单。”姜春艳告诉记者。
事业日渐走上正轨,在家乡开办的那个“小作坊”,是时候提档升级了。
2019年4月,姜春艳和爱人投资1000万元,盘下大新庄老地毯厂闲置下来的18亩土地,建设缝制车间和后整车间,并上线两条吊挂线,扩建瑞硕服饰有限公司。
大新庄村村支部书记赵松玲告诉记者,姜春艳扩建服装厂后,给村民提供岗位,一个月的工资能有四五千元。没有基础的妇女就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期间,也能拿到每月1600元的工资。这个厂解决了100多名妇女的就业问题。
规模大,业内口碑不错,2019年12月新厂竣工投产后不久,海澜之家便主动找上门,签下了夹克衫代加工的订单。
在姜春艳看来,能和知名品牌合作,既是意外之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我们对于出厂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每个批次的产品出厂,我都会抽检,抽到不合格的产品,所有服装都会检查,不会让一件残次品走出厂房。”姜春艳告诉记者。
正是这种对于质量的要求,瑞硕服饰有限公司赢得了与李宁、保罗、彪马等更多知名品牌的合作机会,“上半年除了15万件的外贸订单外,我们还完成了李宁7万件、海澜之家15万件等国内知名品牌的代加工订单,工厂基本上是满负荷运转,与去年同期同比,销售收入要高15%左右。”姜春艳说,未来,厂子的规模还会扩大,要招更多的村民,让村民们不出家门也能致富,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