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踹门掐脖查补课” ,规则的“刚”呼唤执法的“柔”
日前,一段教师补课被执法人员破门而入查获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中,多位执法人员在一教室门前,最前方执法人员抬脚踹开教室门,破门而入后,直接将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带至隔壁教室,其间一度出现掐脖控制行为,教室内还有18名目睹这一执法全程的学生。
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网友热议,许多网友对执法人员在孩子面前“简单粗暴”的执法行为表示质疑。在笔者看来,执法人员的初衷完全可以理解,遵守防疫规则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责任,但是在未成年人面前的执法更应该注重方式、方法,规则本身虽“刚”但执法手段可以更“柔”。
众所周知,近期国内多地疫情防控形势再次严峻,许多地方新增确诊病例,聚集性感染频发。由于极少数人不遵守防疫规则,无数人为防疫付出的心血随之功亏一篑。这些个体对于防疫规则的漠视,破坏的却是整座城市的防疫大局。为了控制住疫情蔓延,社工加班加点地忙着,医护没日没夜地累着,民警废寝忘食地守着,任何一处环节的疏漏都会让防疫成果“清零”。
回到此事,公安民警和防疫人员赶赴现场后,将30多名学生劝解疏散,其中一个房间敲了10多分钟拒不开门,不得已破门而入。诚然,“顶风作案”置防疫规则于不顾,“无证办学”置教育法规于惘闻,长时间劝解疏散无果后,方才破门而入,这次执法可谓有理有据。毕竟,密闭狭小环境中未佩戴口罩的18名学生的健康才是第一位的,执法人员的目的是为了防疫大局,更是为了这18个家庭负责,完全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不能无视,执法现场的18名“旁观者”都是未成年人,当着他们的面“踹门掐脖”老师,这样的做法真的合适的吗?规则虽“刚”,难道执法就不能“柔”一些吗?我想完全可以。
呼唤柔性执法,彰显的是法治的温度。无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发现“人性化执法”的场景。执法人员要带走犯罪嫌疑人,会尽可能地避开妻儿,尤其是在处理突发情况后,民警会第一时间安抚孩子。“人性化执法”并不是对法律惩戒的弱化,而恰恰体现了法律的刚柔并济。作为执法者,要捍卫规则的刚正,但执法同时也应有“柔捕”的温情。毕竟,人性的温暖、人心的滋润才是最有效的执法,春风化雨对社会教化力量最大。回想视频中,那一双双懵懂的眼神背后,“踹门掐脖”只发生在一瞬间,但“暴力执法”的震撼与冲击会在孩子不成熟的心智中“埋”下暴力的种子。
防控疫情当紧处,执法自当责无旁贷。但在执法过程中,执法者更要兼顾肩上的“多重责任”,既要守护规则的严谨严肃、尊重人的个体尊严,更要灵活、柔性地处理执法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让执法更高效,让文明润人心于无声。(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