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漫评: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强劲网络动能

2021-08-22  来源:  编辑:崔东宁
2021-08-22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将网络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牢牢抓住网络思政这个“牛鼻子”,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动能,是深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创新网络思政形式,拓展育人维度。随着网络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数字化程度日益提升,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承载内容更多、传播时间更短。通过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形式,突出学生与课堂教学情境间的联通互动和体验参与,可以更加深化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和理解。建党100周年前夕,某网络短视频平台推出当代大学生与红军烈士的“隔空对话”,借助虚拟技术回答了“我们胜利了吗?”“新中国大家都能吃饱肚子吗?”“冬天能穿得上干净的棉衣裳吗?”等烈士关心的问题,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现场感。此外,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网文、手绘、动漫等方式构建体验场景、交互场景和生态场景,可以让思政育人成效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深远共鸣。

丰富网络思政内容,厚植育人深度。网络思政的主要内容不应局限于思政课程,更应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史”的解读和宣传,更应成为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和课程思政的重要平台。依托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空中课堂、远程教育、教育部“一师一优课”平台等技术端,可以极大丰富市域层面、省域层面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优质网络思政资源库建设,加快实现大中小学网络思政课程资源共享及一体化推动进程,借助“网络走班”“网络选课”“网络云游”“网红课堂”等具体形式,有效打通不同学段间的思政育人壁垒,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升网络思政的综合水平,在更深层次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凝聚网络思政共识,提升育人温度。网络思政育人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根本目标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人才。无论怎样的形式、怎样的技术手段,网络思政首先要凝聚在这一政治共识的基础上。同时,要充分研究不同学段、不同类别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打造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实际的有温度的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网络思政要充分发挥传统思政所不具备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大数据优势,更多采用青少年话语体系,更多关注青少年群体感兴趣的话题,以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让广大青少年在温情关怀中自觉成为网络思政的主体,主动传递主流文化和意识价值,达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网络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外延和有效延伸,对推动思政育人具有重要意义。依靠网络推动思政育人工作丰满起来、生动起来、新颖起来,需要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和保障机制,增强网络思政的实效性与传播力,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情感温馨的网络思政育人模式,进而形成方向正确、营养丰富、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政育人大格局。(文/陈磊  图/金宇)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