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创意园:当传统文化邂逅现代艺术

2021-08-1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1-08-1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竹技园

林园
  卷玉

◎文/徐报融媒记者 魏欣 实习生 李云杉 图/徐报融媒记者 车佳

林园、字屋、卷玉、竹技园、园中房、房中园、箬笠……在徐州园博园内,几处造型简洁新颖、设计神奇精妙,又极具艺术气息的小品园总会让你“眼前一亮”,这里就是由孟建民院士团队设计的创意园。作为徐州园博园的“配饰”,创意园由六个单体建筑组成,如“天外来客”般点缀在园中各处,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又表现出设计师对建筑与园林独特的思考和理解,探索的是园林艺术新的表现形式。

林园:模数化设计,模块化拼装

“林园”位于徐州园博园的北部,运河文化廊的西北端,林园秉承“空间隐,自然现”的设计理念,由若干个半弧的竹墙发散错落布局,整体呈现出正园形。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形成更多空间组合的可能性和趣味转折,在有限的场地下创造出更多活动和休憩的空间。记者了解到,林园采用模数化设计、模块化拼装的模式,其平面圆拱墙尺寸分为两种模数,可预制生产,现场组装。圆拱墙尺寸分别为半径3M、对应竹墙高度2M,半径4M、对应竹墙高度3M。

“林园最大的特色是,取材于自然,回归于生态。”创意园的承建方,中建科技徐州园博园项目部3标技术负责人宫铭告诉记者,“林园的建筑材料选用徐州本土生长的竹材,周期短、产量高、强度大、环保而且可再生,与自然有机融合。而竹材作为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可有效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竹技园:营造竹与建筑、空间、景观的对话

苏轼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位于徐州园博园的中心位置,综合馆西侧的竹技园,就是传承中国传统竹文化精髓,使其在现代建筑、空间、景观一体化设计中延续与演绎。

竹技园紧扣生态和可持续目标,提出场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建造两大绿色建筑设计策略。整个景观通过多个元素与竹的融合塑造景观、竹建筑与竹景观的对话、竹材料与原竹的对话,探索竹材在装配式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通过竹建筑模块的堆叠、拼接生成建筑形体,通过营造不同的空间层次,融合“竹海”“竹境”“竹筑”设计三级竹体验空间,让人感知建筑与竹的对话。

记者了解到,竹技园在建造过程中,采用多种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场地生态价值,增强生态圈层的稳定性,并最小化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竹技园引入生态系统,如人工蜂巢、模块化绿植、屋顶绿化、水体景观等。采用架空或浅基础形式,减少土地平整程度,将原本场地生态、景观和地貌的影响降到最低。

竹技园建造了雨水收集屋面,由一根柱子和四个悬臂梁形成,柱子中心暗藏有雨水管,雨水从漏斗状屋面汇集后从柱子内部排至雨水收集系统,并汇流至人工湿地景观。场地内所有雨水收集起来,通过人工湿地的生物净化将沉淀物污染物消除后,零污染排放至受纳水体。同时,这里还采用了鸟类友好型玻璃,玻璃的反射性和透明性会给鸟类带来危险,导致鸟类撞击受伤和死亡。这里的玻璃则是带有图案的UV反射涂层,便于鸟类观察,同时人眼不易察觉。

竹技园在建筑材料使用上,全部采用可持续性竹材作为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建筑材料,全方位应用于本建筑的各个部位构件。建筑构件重复利用、拆除后的模块单元能重复利用,展后作为植物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探索二次利用可能性。

卷玉:设计灵感来自“龙”形玉佩 

在徐州园博园“秀满华厦廊”的最西端,有一处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螺旋形卷云状建筑,这就是创意园之一“卷玉”。

据介绍,卷玉最初的设计灵感来自徐州博物馆馆标“龙”形玉佩。卷玉的螺旋形卷云纹就是徐州文物常用传统装饰纹饰之一,“云”的图形经过不断的演化和简化,逐渐形成螺旋形卷云纹方案,再以卷云纹为创作母题,经过变形和推演最终形成卷玉。

“尊重传承历史文化,融入徐州本地出土玉器特点,形成简洁流畅的自由曲线,是这个建筑的最大特点。”据创意园技术负责人宫铭说,设计师在充分领会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同时,利用自由曲线形式的设计语言,使其精髓在形式、空间、景观中一体延续,形成一个具有创新形式的景观建筑,景观用水则是利用了园区中水或雨水回收。

建构充满趣味的“字屋”空间

在园博园儿童友好中心南侧,有一处由多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组成的“字屋”,每个长方体又是由若干个“印”有镂空字的锈蚀钢板制成的“积木”拼装而成。整个建筑呈铁锈红的颜色。“字屋将积木、活字印刷术和书法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试图建构一个充满趣味的字屋空间,共筑一个富有文化情怀的展示建筑。”技术负责人宫铭向记者介绍,字屋的设计原理,是利用锈蚀钢板,让建筑随着时间产生历史沉淀感。整个字屋根据立面选取《千字文》《三字经》等儿童教育题材,与儿童中心共同形成一个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展示区。

记者了解到,字屋的字体选用《曹全碑》字帖。《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东汉时期的隶书,《曹全碑》的地位极高,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

箬笠:将“斗笠”的编制肌理用于园林建设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两句诗。徐州园博园的创意园之一的“箬笠”,其设计灵感正来自于古人的“斗笠”。其采用编制肌理,用“透”“漏”等园林手法与周边山林环境遥相呼应。

8月15日,记者在箬笠园看到,由预制钢结构拼装而成的三座“箬笠”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工人们正在进行一些外涂料的粉刷和室外地面的铺装。据了解,三座箬笠建筑总面积是381平方米,依次高度为6.5米、7.9米和5.1米。采用钢结构编制、中庭全挑空结构,打造出钢材与田园风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中建科技园博园箬笠项目负责人陈海林告诉记者,“箬笠建成后,视觉看上去还像是一个竹式建筑。这样也与整个园区的绿色环保理念相统一,成为一个景观艺术品。”箬笠建筑建成后,将作为园内供游客们休息交流的场地,同时也将是园博园内的一处网红打卡景点。

园中房、房中园:展示园林丰富的层次与多样的关系

中国传统园林是对景观与房屋两种关系的一种反思。“园中房、房中园”设计过程中,注重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关联,设计师以此内核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加以现代化的演绎,以期能够在让参观者体验传统园林神韵的同时,促其反思现今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关系。

建筑物首层是相互交织的园与房,观景平台、场地结合、竹林小径通过中心庭院组织导览路线,形成相互连接的各主题园林:林园、水园、石园、山园、静园,空间交织、界面透明,提供新鲜观赏体验。观景平台则为游客提供休憩场所,同时通过架高的体量,外可观赏园区自然风光,内可俯瞰馆内各式庭院。场馆周边的竹林小径,为游客提供观览路径,同时通过半透明界面与自然场地之间形成半围合空间,缓冲建筑与自然的生硬关系,又为游客提供休憩空间。

“园”是展品。设计师将展品设置为室外的“园”,人们在开敞的“房”下看“园”内的展品,景观直接延伸至“房”内,将室内空间室外化,在这一观览过程中,模糊了“园”与“房”的区别,也拉近了自然与人工。

作为展品的“园”设置有不同的主题,如山水画般依次展开。游览路线中不同的“园”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丰富的层次与多样的关系,推进对山水自然的保护与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