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小康梦”,植根于民的“大梦想”

2021-08-19  来源:  编辑:孟祥
2021-08-19  

2021年的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享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分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喜悦。专题片《人民的小康》第一集《一诺千钧》,生动阐述了“小康梦”的深刻内涵,奏响了新时代植根于民的“大梦想”。

封建社会,“小康梦”只是个梦。从《诗经·大班·民老》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代表古代人民向往幸福安康的朴素愿望,到《礼记·礼运》中将小康描述为走向“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可以看出,在漫长岁月长河中,“小康”一词是发韧于历史深处,植根于民的“大梦想”。而这些小康梦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个“空心汤圆”,虚而不实,在不同时期没有一个系统的、明确的圆梦路径,只是千百年来人们追寻梦想跋涉的一个过程,是朦胧的、是寂寞的。

建党初期,“小康梦”初具雏形。1923年李大钊在上海以《社会主义释疑》为题演讲中告诉在场的所有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1925年作为《政治周报》主编的毛泽东为该刊创刊号撰写《发刊理由》,“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三个为了朴素充满了力量。上世纪30年代,党的中央局机关《斗争》在一篇文献中较早出现的对“小康”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员在出发的时候,心中的小康装着的农民,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小康”才是共产党人前行的动力。建党时期中国先进分子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信仰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条路径,是中国共产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小康梦”已初具雏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小康梦”破茧成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小康之路、大同之路有了坚强的保障,毛泽东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谈到,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从过渡时期,到探索时期,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是在经济上,通过连续四个半“五年计划”的建设,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雄厚的科学文化和物质技术基础。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实现小康正式列为“三步走”战略的第二个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在新世纪头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从而可以看出,中国的小康步伐越来越坚实,这时候的小康已成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小康梦”展翅高飞。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更具明确的政策导向,小康的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要求不断提高。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都在继往开来中推进。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1.6万亿元,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17%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强调,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千钧一羽,轻重在平衡,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向新的100年奋斗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不屈的斗志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翅高飞。(仝艳艳)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