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一根核酸检测棉签唱响抗疫“大风歌”
◎文/ 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实习生 芦红侠 通讯员 曹晓煜 图/ 徐报融媒记者 周杰
采样点—检测室—医废暂存点—危废中心—发电厂—土壤,一根承载着防疫使命的核酸检测棉签,出厂后大约要经历5到6个站点,最终变成一份无公害的灰烬,被填埋到土壤中。
7月底,徐州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公布了全市163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样服务点。每个采样点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个人进行核酸检测,他们使用的棉签都是如何处理的?8月12日,徐报融媒记者进行了全程探访。
▲护士用棉签为市民采样。
第一站:徐医附院东院采样点
每天最多用11220根棉签
8月12日上午9点多钟,徐医附院东院核酸检测采样服务点,准备检测的市民排成了长队,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并自觉间隔一米距离。
检测窗口,全副武装的护士先用消毒液洗洗手,然后从包装袋中拆出一根长约15厘米的棉签。这种用于核酸检测的棉签,学名采样器,又名咽拭子。
“啊……”被采集者张大嘴巴,护士熟练地将棉签伸到其咽部蹭几下,然后左手拿过一个取样管,右手将采样后的棉签插入取样管中,稍稍用力,棉签头部就被折断进入取样管中并密封,长长的棉签杆则被丢弃到黄色的医废垃圾桶中。
▲棉签包装袋和棉签杆都被丢弃到专用的医废垃圾桶内。
徐医附院分管东院的副院长燕宪亮称,该院平时为普通市民和住院患者检测,每周一、三、五3次进行全员检测,包括全院职工、患者及陪护人员,最高日检测量达到11220人,即意味着要使用11220根棉签。上午检测,下午就能出来结果,而且能够及时通过大数据发布到个人信息上。
第二站:核酸检测实验室
医废处置形成闭环管理
采样后的棉签,头部装入取样管后,贴上相当于“身份证”的条形码,仔细地封袋,装入一个透明的密封箱内,然后由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送到徐医附院东院感染疾病科PCR实验室的传送舱,由传送舱头送到实验室内进行检测,外人无法随意进入。
▲采集的标本被送到化验室。
“PCR实验室里是负压的,病毒进去以后就出不来。”燕宪亮介绍说,徐医附院去年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都是在感染疾病科病房大楼治愈的,这里有着严格的医废处置流程,形成了闭环管理。医疗废物全部走专用电梯,不运载医疗废物时,该电梯是关闭的。
上午10点多钟,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将一箱箱用黄色包装密封的医疗废物运出病房大楼,箱子上面印着医疗废物的标志和危废中心的电话,写着“高度危险感染性废物”几个醒目的大字。垃圾收集员郑先成仔细地一箱箱称重、记录,这些数据都要上传到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上。随后,郑先成用手推车将这些医废送到百米之外的核酸采集点医疗废物暂存点。他说,最近自己平均每天运送大约35公斤核酸检测医疗废物。
▲检测过的棉签打包成箱,成为高度危险的医疗废物,并进行消毒、过秤。
第三站:医疗废物暂存点
放置48小时后再运走
徐医附院东院的医废暂存点是一处活动板房,靠近院墙,与感染疾病科大楼隔着一大片空地,除了专业人员,患者或普通市民都不会到这里来。
▲放置48小时后,市危废中心专业人员用密封转运车把医废装箱拉走。
所有来自核酸检测采集点的、包括棉签在内的医疗废物,都要在这里放置48小时后,待检测结果出来,确认没有阳性后,再由医疗废物转运车统一送到徐州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以下简称危废中心)。
上午10点多钟,危废中心专业收运人员贾永建驾着密封的医疗废物转运车来到这里,先将空的转运箱卸下,然后将已放置48小时的医废装箱上车。接触到这些医废的人员,都是全副武装。
隔着透明的护目镜,可以清晰地看到贾永建脸上密密麻麻的汗珠。作为医疗废物收运人员,他每天要奔波8—13个医废暂存点,往返装运满满两车核酸检测医疗废物到危废中心。一天工作8个小时,这8个小时里只能喝水,不能吃饭也不能上厕所。每天下班后脱下防护服,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第四站:市危废中心
1100摄氏度以上高温焚烧
经过近20分钟、十多公里的密封运转,来自徐医附院东院的一箱箱核酸检测棉签被送到了徐州市危废中心。
▲医疗废物被拉到市危废中心焚烧车间。
来到危废中心院内,可以看到醒目的焚烧车间、蒸煮车间两栋大楼,全市所有的医疗废物,都被运输到这里进行蒸煮或焚烧处理。
进入焚烧中心车间,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消毒水气味。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麻利地将医疗废物从转运车下卸下,一箱箱装入斗提机中,缓缓升入上层,旁边还有人在不停地喷洒消毒水。
▲在焚烧车间,车门打开后再次进行消杀。
楼上的监控室内,工作人员正在遥控指挥焚烧车间。点击鼠标,医疗废物就自动从斗提机内倒入锅炉中,开始焚烧,燃室内最低控制温度为1100摄氏度。在这里,一根根核酸检测棉签变成灰渣,然后进行填埋处理。
“医疗废物焚烧后产生的烟气,还需要利用消石灰、活性炭等进行后期无害化处理。”焚烧车间主管赵平介绍说,医疗废物除了焚烧外,还可以通过蒸煮变成生活垃圾,然后送到发电厂用于焚烧发电。最近,为了减少接触,只采用了焚烧这种处理方式。
▲通过监控可以清楚地看到核酸检测后的医疗废物被化为灰烬。
据了解,徐州市危废中心现有一条焚烧生产线、两条医疗废物高温蒸煮生产线,累计处置能力14630吨/年。2020年共接收处理医疗废物共计6757余吨,其中疫情医疗废物处置46余吨,隔离点生活垃圾处置142余吨。今年7月下旬以来,每天处理隔离点和核酸检测点医疗废物3—5吨。
评论·守住疫情防控 最后一道防线
◎吴云
在疫情防控这场“战争”中,除了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等无私无畏地奋战在抗疫一线,还有一群特殊的白衣天使——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他们几乎不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但他们同样冒着巨大的风险,默默奉献在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每天承担着大量医疗废弃物的清运、处置工作。
如果说,白衣战士冲在第一线与病魔较量,那么,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所把守的就是疫情防控最后一道关,将残余病毒彻底消灭,杜绝二次污染。他们和医护人员一样,不仅守牢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肩负使命,哪里有需要就驰骋到哪里。去年的湖北,今年的南京,他们都是让人敬佩的最美“逆行者”,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唱响一曲雄壮的《大风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都需要从自己做起,搞好个人防护。打赢这场保卫生命安全的阻击战,每个人都不在局外。面对疫情,我们守住自己的防线,也就是为一线抗疫人员减轻负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