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效服务“绣出”群众获得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近年来,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及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等改革举措与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被列为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政府自身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些折射的是营造竞争新优势的政府执政理念之变,增强的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不难看出,随着“放管服”改革走向深入,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在服务质量上有很大改善,政府服务水平也走向了更高更优。然而也应看到,诸如请证明“你妈是你妈”等奇葩要求也不时出现,让群众有苦说不出。其中有作风问题、效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但当前政务服务整体水平与企业和群众的办事需求还不相适应、简政放权力度还不够等问题则是更加深层的原因。因此,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面规范、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才能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真正“绣出”群众获得感。
在便捷服务上出实招,跑出审批“加速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扎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审批效率不高、审批环节繁琐、手续过多等问题仍然突出。对此,必须聚焦不动产登记、企业投资、建设工程、民生事务等办理量大、企业和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事项,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的要求,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同时,大力推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创新便民利企审批服务方式,合力推动审批事项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在精准服务上下功夫,切实当好“店小二”。去年,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疫情之下,一家外资企业在苏州市吴中区大手笔追加投资。“大动作”的背后离不开吴中招商团队对企业的周到服务。应该承认,像苏州一样,各地政务服务部门积极作为,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让群众和企业切实感受到变化和便捷。然而,当前仍存在审批时限用时长、速度慢等问题。面对不足,政务服务部门应在专业高效服务上出硬招实招,大力推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机制,把服务企业摆在更高位置,切实当好“店小二”,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化、便捷化服务。
在便民服务上花心思,提高群众认可度。“便民”一直是政府服务改进的目标。近年来,政府部门在便民服务举措上积极探索,有的采取“周六不休息”延时服务、有的应用“好差评”制度,这些做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事实上,群众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便民窗口不便民、办事群众来回跑的情况依然存在。面对问题,相关部门应主动快速解决。比如针对交通不便、留守老人多的农村地区,应在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上花心思,积极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提高解决难题的效率。又如,把办事部门的服务评价交给群众,让群众直接监督。唯有将为民服务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细节,群众才能真正从“放管服”中获得红利。否则,便民服务就是一句空话。
便民利企,不在吆喝,而在行动。只有在政务服务上舍得花心思、下功夫,创新服务举措、拓宽服务渠道,以优质、快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为企业松绑减负、给群众解忧排难,才能让“放管服”释放更多红利,让企业和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段小凡)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