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稳稳守住守好群众“粮袋子”

2021-08-1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周天玉
2021-08-1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通讯员 刘愚

“多亏了你们来审计,今年我们家田里灌溉用水非常顺利,小麦丰收,玉米也长得比往年壮!”

8月1日,在新沂市苗圩村高标准农田审计整改落实现场发生了这样一幕:村民王大伯、李大妈对徐州市审计局审计人员连声感谢,硬是塞给他们一人一瓶矿泉水。

这让审计人员小刘不禁想起今年3月份他们第一次来到苗圩村头的场景。当时,王大伯正在自家地头愁眉苦脸地发牢骚,“花这些钱造个抽水站,咱老百姓咋就用不上哩?”王大伯望着数百米外的一栋田间小瓦房,攥紧了手里的锄头。邻居李大妈也在旁边干活,她接过话茬说:“老王,你想啥呢?这房子这么久了,能不能用还不知道呢。咱都是农民,不就是靠天吃饭吗!”

当时王大伯、李大妈和其他老百姓一样,希望能够依靠政府改善生产条件,利用机井、泵房等设备进行灌溉,但面对紧锁的大门,只能发出“靠天吃饭”的感慨。

今年上半年,徐州市审计局统筹审计项目、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2018-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了审计。在审计过程中,通过现场检查、入户走访等方式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仍然存在如下弊病:项目重建设轻管护,农田设施建成后,部分设施设备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无法正常运行。

王大伯和李大妈的感慨,让审计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让老百姓“靠天吃饭”,不仅影响粮食生产和百姓收入,也不利于作为百姓“贴心人”的政府形象,影响政府公信力。他们决心尽快找出问题症结,督促落实审计整改,争取今年不再让百姓们“靠天吃饭”。

审计组成员针对发现的问题,立即与当地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谈话,了解到部分设施未正常使用的原因:原来,该项目建设是由县级部门实施,因迟迟未能竣工验收,无法移交当地镇村投入使用。为全面反映问题,审计人员又对其他镇区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因管护责任不明晰、人员未落实、资金拨付渠道不畅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此类问题同样存在。农民在农忙时节想要用水,但由于抢农时、无反馈渠道等,难以反映相关问题,部分工程难以发挥效益。

找出痛点后,审计组立即针对问题进行了取证,同时督促该市职能部门尽快整改。审计期间,该市水务局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共2个,涉及财政投资1990.77万元,同时移交镇级政府管护使用;督促相关部门落实了《泵站运行制度》《管理人员职责》等制度上墙工作,进一步明晰管护责任。

当地政府积极采纳审计建议,落实审计整改,部分泵站故障设备完成检修,灌溉沟渠垃圾、堆积物得到清理。因管护人员到位,王大伯地头的井房4月份就送上了电,看着出水口的滚滚水流,王大伯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提升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审计组成员严格按照徐州市审计局党组相关工作要求,坚持自我学习、结合实际,从关乎民生的审计项目出发,以实施“民生审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为守住农民“粮袋子”、守望农村好日子贡献了审计力量。

“这一整片都是今年我们高标准农田审计现场,今年上半年泵站投入使用后,附近农户灌溉很方便,今年小麦收成不错,亩产达到1200斤,玉米也穗大粒满。”新沂市农业农村局赵科长在现场介绍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和国家为农业、农村、农民办的大好事、大实事,我们要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真正促使民生政策落实到位。”徐州市审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标准农田项目审计组组长朱香峰在支部党史学习教育会议上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