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平稳落实“双减”政策还需念好“三字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就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家庭校外培训负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意见》出台后,部分地区已要求校外培训机构限期关停。而关停之后,如何科学应对“机构跑路”“员工离职”“家长退费”等隐性风险,确保“双减”政策平稳落地就成为一项复杂工程。把好事办好,不能一关了之,还需“停、导、转”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念好“三字经”。
“停”,就是要迅速清理培训机构线上线下教学行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针对群众反应强烈的校外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超纲教学、制造焦虑等乱象,各地要出重拳、动实招、谋实效,出台专项治理、全面审查、拉网整治、顶格处罚等具体措施。尤其是在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压力依然巨大的情况下,必须坚决停止校外培训机构的线下教学行为。同时,严格监管网课平台等线上教学机构,对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现象的,坚决予以取缔。
“导”,就是要科学引导培训机构各类资源步入正轨。首先要做好师资疏导。校外培训机构关停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培人员下岗,科学引导这类人员实现“再上岗”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举措。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这类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具备入岗入编条件的,通过社会统一招考录取为在编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特殊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等渠道,将他们补充到师资较为紧缺的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把这批盈余师资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其次,要做好教学资源重组再建。校外培训机构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及长时间的发展,基本都形成了较为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形成了特有的教学风格。各地可以在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的教学资源给予货币化置换,从而减轻校外培训机构因关停造成的经济损失。
“转”,就是要积极助力培训机构提档升级转型发展。对于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校外培训机构,各地可以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其转设为独立民办学校,使之成为当地公办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对于综合实力一般或较弱的培训机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在严格把关、严格审核、严格准入的原则下,引导其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综合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后服务机构。也可推动他们与社区学校、农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建,鼓励地方政府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引导他们从学科培训机构转变为公民素质养成、城市文明教育的专业机构。
“双减”是一项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民心工程。“双减”之后,社会培训机构何去何从、“大变革”之后如何消弭“大震动”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研究、共同解决的大课题。做好“双减”答卷,是顺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是构建“美好教育”的重要举措,但同时我们也要很好考量社会各方的利益及合理诉求,努力实现共赢共进。(文/陈磊 图/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