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江苏徐州:“工匠精神”融入全产业链,为产业强发展培育“大国工匠”

2021-07-31  来源: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1-07-31  徐州日报

近年来,随着江苏徐州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速,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愈发凸显,已经成为制约徐州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出短板。为加快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现状,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乃至大国工匠,最终确定《关于加快缓解技能人才短缺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为《十条措施》)


《十条措施》主要包含支持企业、职业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能人才个人待遇的十条具体措施。其中,在补贴、奖励方面具有多项创新:一是聚焦产业发展。补贴奖励政策紧扣徐州市产业发展,以开展急缺职业(工种)培训的单位为重点补贴、奖励对象,针对性较之以往政策更强。二是提高补贴标准。在原有技能人才获证奖补初级工1000元、中级工1500元、高级工2000元标准的基础上,对职业技工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开展急缺职业(工种)目录内培训的再次直补承训单位,标准上浮40%,达到初级工1400元、中级工2100元、高级工2800元,企业自主培训直接按目录中所列平均培训成本50%给予企业补贴。三是创设奖补项目。为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积极性,创设了多项补贴和奖励措施,包括:职工培训中心开办补贴、校企合作补贴、顶岗实习补贴、技能人才评价奖励、民办机构职业介绍奖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才奖励等。

近年来,江苏徐州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搭建职校生多元化成长路径、加强普职融通,着力实施“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大工程,持续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目前,徐州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1所,在校生15.35万人。2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5所学校创建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公办职业学校全部进入省现代化(优质特色)学校行列。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培育人才

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徐州许多职业学校秉承“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理念,让职业教育迎来新发展。

近年来,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护理、医药、康复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缺口极大。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大幅调整专业布局,形成9个优势专业群,组建农林工程、动物工程、药品食品、卫生健康、生物装备、信息管理6个二级学院。去年,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沂校区同步招收医护类高职生,将护理、农村医学、康复技术等专业建设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为区域卫生事业发展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培养更多优质卫生人才。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按照原有模式实施教学,学生的专业技能很可能已经过时。”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总经理张红生表示,徐州实施政校企合作,破解职业培训与企业用工存在信息壁垒问题,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供应链串联起来。目前,职业院校培训的学生越来越接近市场化,许多院校会注重利用外部资源充实教学一线,实行校外导师制,学校培养与市场供需紧密衔接。

多元成长 畅通升学就业渠道

徐州市在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模式、升学就业途径上不断寻求突破,通过对口单招、中高职衔接等方式,让学生成长有通道,能够登上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的职校学生,成长路径更加多元化。今年,徐州各类职业院校考取本科学生的人数达138名,其中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考取本科学生人数达57名。“我们实施适合的教育,为学生就业、升学搭建多种渠道。”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滕道明表示。

“2016年起,我们开始与徐州本地7所中职的10个专业进行定向‘3+3项目’共同培养。在中职前段专业培养我们会提前介入,融通课程体系。想要升学的学生转段进入高职后,目标更强,专业起步更高。”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沈士德介绍,近两年,“3+3”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就业率都是100%,今年毕业生就业率也已超90%。目前,“3+3”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模式,在徐州的认可度逐年提高。

普职融通 开辟校际交流通道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职业教育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职业教育,让更多以“职业立身”为目标的学生,用专业技能捧起“金饭碗”。

为此,徐州推行普职融通新型办学模式,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小学携手合作,实现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课改成果等方面的借鉴与融合,开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生交流通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建立体验中心外,徐州许多职业学校还搭建“普职融通”课程,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普教学校的学生了解职业教育。目前,徐州已建成一支专业普职融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搭建起一个包括100门课程的普职融通课程库,在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间搭建起兴趣的桥梁,让学生在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前有更多的体验。

提质扩容 服务现代产业发展

当前,徐州市正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目标,不断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形态进行产业转型,全面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为更好地服务现代产业发展,为实施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强服务”工程,培养更多职业技术新人、能人,徐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到学校兼职,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锻炼,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到2025年,徐州职业院校将培养100名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300名专业骨干教师、500名青年优秀教师。


随着职业教育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徐州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多元投资办学原则,实施扩容工程,加快院校建设,壮大市县两级职教规模。今年,徐州中等职业学校计划新改扩建校舍18万平方米,增加学位1万个。徐州市教育部门出台一系列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开展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吻合度调研,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建成15个对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需专业,5个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5个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76个、校企联合研发项目616个。建立实习备案制度,鼓励学生在徐就业,把在本地实习就业作为对职业学校一项重要要求。

“十四五”期间,徐州将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