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一”工程赋能文化强市建设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打造汉文化特色品牌,让汉文化成为徐州城市文化符号,推动徐州在率先建成文化强市上走在前列,近日,我市出台了《弘扬汉文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计划主要任务是围绕高质量打造徐州汉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地,大力实施“九个一”工程,进一步推进徐州汉文化影响力和知晓度实现新突破、新跨越。我市将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单位,有序推进工作。
■打造一个汉文化网红体验馆
由徐州文旅集团牵头,推进徐州大风歌城项目建设,坚持“历史+现代+创意+科技”四合一原则,打造富有徐州地域特色的汉文化品牌,合理规划布置具有汉代风格的建筑、商铺、街道等,展现汉代宫殿、民居、汉街、汉俗、生活场景,融汉代元素与现代艺术于一体,再现汉代风韵。主体建筑竣工后,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实现食住行购娱一条龙服务,借助新媒体平台精准推广,让徐州大风歌城成为徐州新的网红打卡地。
■打造一条汉文化旅游线路
由市文广旅局牵头,发挥徐州在汉历史文化带的区位、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走差异化旅游路线,将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根据游客需求将汉文化景点与自然景观、娱乐休闲空间、徐州美食结合起来,与周边城市旅游景点结合起来,打造淮海经济区汉文化地标,形成徐州大都市文化圈。将融合历史文化、休闲娱乐、自然观光、教育游学、体验互动等元素,设计旅游资源类型覆盖全面、旅游产品特色互补的精品路线。
■打造一堂汉文化精品课程
由市教育局牵头,将汉文化纳入教育体系,有序推广至大中小幼各学段。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确定一批汉文化教育典型学校,开发一批汉文化教育精品校本课程,举办“汉文化进课堂”研讨大会,设计项目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形态与类型,以“汉文化校园行”为主题,开展汉礼、汉服、汉艺等文化遗产特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让汉文化真正浸润校园、滋养心灵,文化自信薪火相传、代代延续。
■打造一部汉文化精品著作
由市社科联牵头,从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两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挖掘、整合徐州汉文化在历史溯源、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民间习俗、家乡产物等方面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筛选组建专业写作队伍,撰写《徐州汉文化志》,将整个徐州汉代文化的史料、实物、研究成果有序而全面地展示给读者,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易懂,向广大群众提供一部可信、易懂、好读的徐州汉文化读物。
■打造一支汉文化人才队伍
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培养和吸收各类汉文化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弘扬徐州汉文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优势,积极吸纳民间专家,培养研究型人才,努力造就一支汉文化研究的优秀队伍;注重培养和引进集内容、创意、设计、技术等多种才能于一身的高端创意型人才;创建融合共享平台,有效提升徐州汉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建设专业优质社工队伍,提升汉文化教育社会化水平。
■打造一个汉文化数字资源库
由市文广旅局牵头,整合政府、文化企业和民间机构等多方资源,汇集汉代三绝、汉风遗址、文化习俗、歌曲戏剧、民间传说、饮食文化等优质徐州汉文化产业项目,打造集智能检索、多维展示、数据分析、舆情监测于一体的汉文化数字资源库。利用VR等先进数字媒体技术增加娱乐体验乐趣,通过汉风号客户端等平台全方位展现徐州深厚的汉文化沉淀和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满足文化产业各类主体的使用需求。
■打造一个两汉饮食文化品牌
由市商务局牵头,将汉代传统饮食文化与彭祖养生文化、当代饮食发展相融合,进一步挖掘徐州两汉饮食文化的特色和内涵,以弘扬汉文化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开发方向,大力倡导绿色健康饮食文化新理念,重视饮食文化的保护传承、品牌意识、产业规模、营销手段,持续创建世界美食之都,进一步打响徐州两汉饮食文化品牌,放大“中国彭祖伏羊节”的节庆活动效应,打造徐州“汉餐”的独特优势。
■打造一个标志性节庆活动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深度挖掘考古成果、地方志以及流传的民间文学、习俗等史料资源中的汉文化基因,将现代人的创意策划和个性、时尚、流行元素融入传统节庆活动沉淀的精神文化内涵中,举办汉文化旅游节、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使文化节成为展示和发展“徐州楚汉文化品牌”的有效平台,将节日庆典与社会文化推广活动结合,拉近历史文化与现代人的距离,让汉代节庆文化在当代更具生命力。
■打造一个文创产品矩阵
由徐州文旅集团牵头,把具有特定传统文化氛围或赋予若干传说的香包、剪纸、面人、彩灯等民间艺术与汉文化元素融合,开发文创产品;将汉代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精神信仰等元素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提升弘扬汉文化的经济效益;同时注重文化产品的延伸性,创作影视作品、游戏产品、歌曲、服装、玩具等产品,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立徐州汉文化产品淘宝商城,实现文化资产增值,反哺汉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