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让红色文化走进大众心中

2021-07-1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周天玉
2021-07-1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部分剧照由受访单位提供)

7月16日晚,江苏省梆子剧院原创梆子戏《母亲》应邀在宿迁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收获满堂掌声;7月13日,江苏省柳琴剧院原创柳琴戏《彭城儿女》在泉山区云涧剧场的演出中,受到党员群众的赞誉;6月24日,在新城区大礼堂的艺术党课上,徐州市歌舞剧院音乐舞剧《小萝卜头》选段令观者动容……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徐州的演艺人用闪耀着初心光芒的红色舞台剧,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传递了坚如磐石的信仰力量,彰显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频繁的演出中,台前幕后的演职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以真挚的感情和最佳的状态呈现给观众,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提高站位 用匠心打造红色文化精品

2018年9月,梆子戏《母亲》剧组正式成立。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燕凌回忆:“这部为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献礼的大戏,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打造精品去的。”为此,徐州演艺集团不惜贷款300万元,从编剧、导演到唱腔、舞美、服装、灯光,都聘请了业内知名专家担纲或指导,创作团队前后用了10个月的时间,进行充分采风、对词、修改后,才开始排练。

与《母亲》同期推出的《淮海儿女》是徐州歌舞剧院打造的音乐舞剧,讲述了淮海战役期间一个普通家庭全家参加支前工作的故事,全剧采用音、舞、诗、画的形式表现红色主题。演职人员学习、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经过反复修改、打磨,力争打造一个可以走向全国的文艺精品。

《矿湖情缘》为江苏省柳琴剧院原创,全剧以老工业城市徐州的生态转型为背景,呈现矿区在生态改造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思想转变之后两代人的大局意识。用地方传统戏曲讲述绿色发展重大主题,精准的选题和新颖的形式让该剧从创作之初就被业内人士看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江苏省紫金文化节优秀剧目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版权作品一等奖……近几年,徐州演艺界几乎拿到了省级舞台类奖项中的所有大奖。

《曙光》是今年省梆子剧院新排的大戏,全部起用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彭城儿女》也是今年新排的柳琴大戏,以睢宁籍烈士周斌为原型。

为建党百年新创的两部传统戏剧,加上此前演艺集团三大剧院排演的弘扬主旋律的《小萝卜头》等6部剧,在6、7月的徐州掀起了观看红色舞台剧的高潮。新城区大礼堂、各区级文化场馆,时时洋溢着激动人心的旋律,党员干部纷纷赞扬这种形式的党课“入脑入心”。

拓展阵地 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6月底,在徐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主办的“唱支心歌给党听”艺术党课中,梆子戏《曙光》选段、音乐舞剧《小萝卜头》选段等从整出大戏中选取的优秀片断,与歌曲、朗诵等艺术形式组合成一台节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胜利的峥嵘岁月。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徐州演艺界以传统戏曲、音舞剧等艺术形式打造的情景党课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载体,也让地方戏曲传承随着红色故事的演绎,走进了广大群众心里。观看完《彭城儿女》,一位红了眼睛的大学生感慨道:“原来传统戏曲是这样好听,红色故事就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为满足社会各界需求,徐州演艺人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设计了若干简易的舞美道具,深入厂矿、文化馆等小型演出场地,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虽然时值酷暑,演员们有时一天要赶好几场戏,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在《曙光》中担纲男一号的青年演员冯强说:“扮演红色人物吴亚鲁,让我从英雄人物的身上受到了教育,获得了力量。”

密集的演出不但锻炼了演出团队、打磨了节目,还激活了曾经一度低迷的演出市场。自5月26日在矿大新建的明德礼堂首次公演受到好评后,柳琴戏《彭城儿女》的演出邀约不断。柳琴剧院院长韩梅透露:“我们仅在一个多月里就完成了12家单位的包场演出,1万余名观众看了节目,也为剧院增加了收入。”

“通常国家院团创作剧目是很少有盈利的,但《母亲》的回报率非常高。”梆子剧院院长燕凌说,“我们光各种获奖收入就有700多万元,不但收回了当初排戏的贷款,还有盈余。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有好的节目就有好的市场。”

乘风破浪 前进路上有困难更有希望

2010年,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浩荡春风中,徐州演艺集团应运而生。11年来,演艺集团担负徐州建设文化强市的重任,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创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画卷上,三大剧院创作生产的剧目捷报频传,彰显出徐州演艺生机勃勃的力量。

国有演艺院团承担着弘扬主旋律的重任,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最高水平,徐州演艺集团的三大剧院还肩负着徐州琴书、徐州梆子戏、江苏柳琴戏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然而,转企改制的国有演艺集团,由于诸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在生存和发展的进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院团面临的最根本困难是排练和演出场所缺乏,梆子剧院和柳琴剧院的排练有时只能在露天环境进行或是花钱租用剧院。“剧院的小排练厅,层高不够,空间不够,向上一挑枪,就碰到天花板了。”一位演员说。目前徐州尚没有用于大型演出的专业剧场,每次剧院重要演出活动都要租用高校或部队等单位的剧场,剧场演出条件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而且租赁剧场费用每日数万元。剧院新生产出来的剧目找不到合适演出场所及时上演,对艺术院团的长远建设、文化市场整体繁荣都不利。

尽管困难重重,徐州演艺集团董事长吴笛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今年的红色舞台剧大受欢迎,推动了我市演艺事业迈上了新台阶。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集中优势力量,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内在活力,积极争取政策倾斜扶持和经费投入,以精品生产提升演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破解人才瓶颈,加速人才培养计划,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以扩大徐州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