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变形记
|
◎文/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实习生 王子妍 图/徐报融媒记者 周杰
碧空如洗,骄阳似火,美丽的银山青翠葱茏,万木竞秀。这里山风习习,鸟鸣啾啾,并未感觉到盛夏的酷热难当。7月9日,徐报融媒《美丽徐州·生态修复巡礼》首站来到位于铜山区的银山,探访生态修复给这里带来的变化。
灰色的“疮疤”平了绿了
银山位于徐州市主城区西南部,隶属铜山区铜山街道。我市文史学者于克南介绍说,银山在100年前名叫“任山”,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在(徐)州西南三十里,唐有任山馆,自宿州趋徐必渡濉水,逾任山为往来通道。庞勋大陈甲兵。”文史学者董治祥曾考证,古任山即今银山。因为老百姓“银”“任”发音分不清,后来变成银山。
银山虽然有着美丽的名字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然而在过去多年的开采中,却留下了一个个“疮疤”般的采石宕口。2019年我市开启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首先修复了银山1号和2号宕口。
生态修复工程是恢复绿水青山、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积极手段。今年是徐州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我市生态修复成果如何? 银山的变化就是一个有力的回答。
1号宕口位于银山路南侧,山坡上的绿植长势茂盛,远远就能够分辨出这里是一片鲜嫩的“新绿”,与山体上已经生长多年的松柏相比,色彩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山坡分为三层,每一层都建有截水沟和排水沟。除了绿色的浓度有所差别,这里的地形、地貌已与周围山体融为一体。
2号宕口位于银山路北侧,坡上绿草如茵,橙色的雏菊、蓝色的牵牛和一些白色的不知名小花茁壮生长,成片的香樟树大浓荫,诉说着夏日的娴静与美好。山下是几栋楼房和一个椭圆形的彩色大操场。从银山山顶向娇山湖方向俯瞰,满眼皆绿。宽阔的银山路依山环绕,高大的楼房鳞次栉比。青青的群山掩映之下,一汪碧绿的娇山湖静卧其间,颇有“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 ”之感,也成为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又一有力佐证。森林融入了城市,市民住进了森林。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了生态修复之前拍摄的这两处宕口的照片,1号宕口全是灰色的岩石,已经被开采成了近90度的“悬崖”;2号宕口同样面目全非,山下只有简陋的几栋自建房。而如今天翻地覆,“疮疤”早已抹平,修复后的宕口绿意盎然,它们与周围的景观和谐共生。
“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就是‘修复我们的地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进,从自然资源管理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关键词。目的就是要还山复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古老的银山美了通了
银山1号和2号宕口的生态修复系政府投资。从去年开始,我市对30座废弃矿山采取市场化修复,银山3号、4号和5号宕口被列入其中,建设单位是徐州交通控股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
在银山路南侧,3号宕口入口处竖着“银山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牌子。2号宕口内挖掘机正在工作,山坡上已经完成了土方回填和排水沟的建设工程,灰色的宕口变成了黄色,很快就要变绿。
项目经理丁戈介绍说,银山3—5号宕口生态修复工程今年年初启动,预计10月份完工,共投资1500多万元,需回填七八十万方土。每段山坡上方都建有截水沟,坡面建排水沟,形成一个灌溉、喷淋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洒水功能。绿化方面,将种植多种乔木和灌木,乔木有香樟、四季桂等名贵树种,树下还会种植蒲公英和狗尾草,形成景观上的层次感。“地质环境治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边坡和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治理,消除因采矿遗留的地质灾害隐患;对边坡和废弃地进行植被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地形地貌景观,使治理区生态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一致。”
美丽的银山不仅靠近娇山湖,山上还有一个网红景点“银山大裂谷”,距离3号宕口仅有400多米的距离。丁戈说,最近施工期间为了保证安全,暂时封闭了进入银山大裂谷的小路。
正在附近打扫路面的环卫工人蔡丽娜,家住铜山区焦山村,自幼在银山附近长大,在银山路从事保洁工作一年多了,她一天天看着银山变绿、变美。“以前这里采石宕口多,难看又危险。因为担心有石头掉落,我们都不敢让孩子从这里上山去玩。现在实施生态修复,山体安全了,景色越来越好了,周边道路也越修越宽,这里距离地铁站只有1公里路程,交通非常便利。希望银山能够早日开发成一个大型景点,变成真正的‘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