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徐州都市圈 新兴增长极

2021-07-12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周天玉
2021-07-12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图为新城片区街景。
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已成令徐州人引以为傲的“城市会客厅”。
我市突出互联互通,聚力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图为徐州东站。
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集装箱作业区。
市区新貌。

◎文/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阳智明   图/徐报融媒记者 孙井贤

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重点打造的三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之一,是以徐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地跨苏鲁豫皖四省。腾飞在即,徐州都市圈该如何打造?

7月3日,江苏区域发展新布局新格局暨徐州都市圈建设研讨会在徐州召开,这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下举办的关于区域发展、都市圈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高层论坛。

与会专家学者从大格局、大战略层面,阐述了都市圈建设对于推进区域协同及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家分别从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变动关系、金融创新与共同富裕、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实践、发挥先发区域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引领作用等多重视角,带来关于加速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所必需的人口、金融、基础设施、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等要素分析与建议。

专家们建议,作为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徐州要不负时代重托,主动扛起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责任与担当,做好打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主动力和主力军,为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

策应国家战略

深化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开展跨省域合作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区域各成员市加强对接沟通,携手务实合作,已就交通等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修复、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和交叉互查、产业协同发展等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在国家层面首次明确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定位。

徐州都市圈坚持同城化理念,在交通、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统一市场、数据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探路、实现突破,打造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夯实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基础,坚持主核带动、同城先行,积极构建“一日生活圈”“1小时通勤圈”,协同规划建设都市圈内路、水、电、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等轨道交通、公路、毗邻地区公交线路对接,实现都市圈市民在徐出行一卡通。通过“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产业链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建产业园区,推进徐宿现代产业园区、泉山萧县合作园区等共建园区提档升级,适时启动共建徐枣等产业园区,已经搭建多层次产业、经贸对接平台。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华桂宏指出,淮海经济区是“一带一路”的交汇之地,是我国南北、东西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接合部。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在优化我国区域发展布局中可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枢纽功能和作用,肩负着辐射和带动淮海经济区“低谷崛起”的龙头作用。

徐州还是江苏向西开放门户,前不久公示的《江苏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两心三圈四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其中“三圈”中有徐州都市圈,“四带”中有陆桥东部联动带(徐连)、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也就是说,规划中有‘一圈’‘二带’直接与徐州紧密相关,足见徐州在江苏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华桂宏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打一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淮海战役’。”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沈和建议,徐州应紧抓机遇,发挥好在淮海城市群和徐州都市圈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汇聚智慧、集聚能量、凝聚力量,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他提出,徐州要努力提升“十力”,即改革牵引力、开放拉动力、产业创新力、企业竞争力、科教支撑力、人才带动力、城镇承载力、环境吸引力、品牌影响力、治理凝聚力,进而不断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为徐州都市圈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他提出了“七个超越”的概念:看待徐州都市圈的发展,必须要从供给侧结构改革去思考;徐州都市圈的产业发展也要走新制造的路线;徐州都市圈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徐州都市圈应注重“汉文化”品牌+智能制造+超大城市的建设等“三位一体”的建设;徐州都市圈的发展也要树立流动空间开放的“节点思维”。他说,徐州不仅作为徐州都市圈和淮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也要从多尺度的角度比如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等重要的节点城市方面,来实现超越和创新发展。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范文国博士提出,徐州都市圈地处苏鲁豫皖边界,加快徐州都市圈建设对推动苏北、鲁西南、豫东、皖北振兴,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他提出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徐州都市圈规划建设,协同编制徐州都市圈规划,做好与相应的国家战略等国土空间规划对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要在资源型转型发展、科教优势转化、交通优势转化、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强化徐州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构建“1小时通勤圈”,重视基础设施同城化、公共服务同城化发展。

全方位对接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进入“十四五”,徐州都市圈发展迎来新机遇。江苏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徐州“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制订实施对接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依托工程机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长三角北翼制造业高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鼓励企业在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布局研发中心、完善销售网络、承接重大工程、组建行业联盟,深化产业链分工协作,加快嵌入供应链体系。持续提升承载功能,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枢纽。深化徐州港与洋山港、舟山港及沪苏长江沿线港口对接,提升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重要集疏点。

徐州如何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江苏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张颢瀚教授认为,江苏与长三角有全国最完备的城镇体系,突出的经济、社会、文化优势与政府管理优势。未来世界第五大都市区的基本构架为长三角都市圈体系、以合肥为中心的西部圈层——新扩展圈层、以徐州为中心的北部圈层——未来潜力发展圈层、以上海为核心的中心圈层。都市圈之间的关系由强势竞争到合作竞争的转变,行政壁垒可以放开,梯度性功能互补的阶段正式开始,实质性的一体化进程将会逐步加速。他提出,长三角都市圈扩展的主要动因是获取比较利益,集聚与扩散是都市圈扩展的主导机制,都市圈发展到更高阶段,发展的差异化形成了利益的互补、结构的互补、共赢的趋势。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欧洲文明研究院孟广文教授通过国际经验的总结,对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徐州都市圈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他提出徐州都市圈五大发展方向:徐州都市圈实施东进政策;徐州都市圈由陆路交通枢纽向陆海空交通枢纽发展;徐州都市圈借助连云港自贸片区发展物流运输与服务业,开拓都市圈对外开放平台;徐州都市圈融入连云港自贸片区发展,扩展连云港腹地,增强连云港片区经济实力与辐射力;徐州与连云港一体化,建设陆海空交通枢纽、航运物流核心区、制造业中心、服务业开放平台,最终建设成中国沿海新兴城市群。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陈宏伟博士指出,铁路建设不足一直是苏北地区、徐州都市圈的短板,“十三五”期间,我国重点解决铁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苏北初步构建了“两横一纵”高铁网。高铁建设提升了区域可达性,产生了时空缩短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凸显,高铁为徐州都市圈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主要体现在带来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孕育沿线速度经济新业态、催生区域产业集群新格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发展。为此陈宏伟提出推进高铁沿线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一是推进“高铁+平台”建设,促进“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换;二是推进“高铁+产业”发展,促进“要素集聚”向“产业集群”转换;三是推进“高铁+区域”合作,促进“交通圈”向“经济圈”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