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沛县:废弃苇草“漂洋过海”成为乡村产业富民香饽饽
7月10日,来到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龙固镇张王村,看到村民们正在用苇草编织着各种工艺品。“这些草编工艺品来自日本的订单,是日本民俗节日用品。”沛县吉田禾青工艺有限公司经理张帆说。

张王村位于苏鲁交界的昭阳湖边,周边滩涂地多,河网密布,沟渠纵横。在滩涂、沟边、渠埝、河坡、路旁长满了茅草、芦苇和杞柳,对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地鼓励村民下湖收草、割苇、砍野柳,然后由吉田禾青公司统一收购,一个劳动力收草、割苇一天可换回200-300元,公司每年入冬要收500-1000万公斤,仅此一项,周边村民可收入2000余万元。

在一片3000余平方米的场地上,看到5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正在敞棚下剥苇皮。村民王洪兰说:“我今年76岁,老伴不在啦,不想靠子女养活,自己身体还很壮实,干点活累不着,一天还挣40多元。边干活边拉家常,说说笑话,开心取乐,是‘双丰收’啊!”

用芦苇编席、打篓子,用茅草织草苫、床垫子,用杞柳条编篮子、筐子等家庭用品是昭阳湖区广大农民的传统工艺,是农民自身必备的“武艺”。有的靠精良的手工编织工艺办起家庭作坊,产品批量销售。进入21世纪之后,人民的低碳环保观念和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一些草、苇、杞柳编织品不仅在当地备受欢迎,还打开了日本、欧洲、美国市场。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人们的生活观念变得崇尚自然、绿色环保起来,原本土得掉渣的草、苇、杞柳编织品也完成了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转变。

沛县吉田禾青工艺有限公司的工艺产品目前已形成了20大系列、1000余类,每年有5000余万件“漂洋过海”到日本,张王村民人均收入2万余元,废弃苇草变成了富民大产业。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以手工编织项目实施“贫困家庭救助”活动,为贫困家庭妇女提供技术培训、安排编织材料、收购苇草“三优先”服务。目前,公司已在周边15个村开展了草苇编织技术免费培训,不断扩大手工制作人员队伍,推动草苇编织工艺品生产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