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提升枢纽门户功能 构建双向开放体系
2021-07-09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崔东宁
2021-07-09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孙大志
7月6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淮海国际陆港核心区一期项目工地,一期重点项目海关联检大楼完成80%、海关监管点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即将投入运营;木材集散中心及交易市场、中农联食品冷链中心正在进行基础建设,海关联检大楼地库支护施工完成,海关联检大楼北区钢支撑完成80%,南区负二层验收完成。
位于徐州经开区的徐州综保区,其建设发展占据了全市双向开放的重要位置,12万平方米保税仓库、8.7万平方米保税厂房先后建成投用,5.4万平方米卡特彼勒保税加工项目定制厂房完成90%,铁路物流场站、徐矿集团加工项目厂房同步推进、加快建设,1.5平方公里围网内区域开发利用率达65%,铁路国际物流大通道加速形成。
5月底,江苏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支持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若干措施》,淮海国际陆港(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以及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徐州综保区)均被纳入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名单。
像这样的全市性重大开放平台,近年来,我市已经集聚了十多个。淮海国际陆港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并全面启动规划建设,观音机场航空口岸功能不断提升,电子口岸、无水港等重要平台先后建成,徐州综保区封关运营,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邮件互换局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快速落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600列,徐州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开放平台最多、开放能级最高的城市。
开放平台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随着新的经济形势发展,新的经济模式逐步改变,我市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也面临新的调整和局部完善,已不再局限于“十大平台”建设内容。充分地建设好、利用好、整合好各类开放平台,对于提升我市开放平台的枢纽和门户功能,加快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开放平台主要分为海关特殊监管类、开放口岸类、产业特色功能类等三大体系。经过近4年的探索发展,我市已经初步形成“1+3+N”的开放平台格局:1即淮海国际陆港,3即徐州综合保税区、观音国际机场口岸和国际邮件互换局,N即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仓库、跨境电商、双楼港等一系列和对外开放密切相关的海关监管场所,基本囊括除海港之外的各类对外开放平台,主要平台亮点纷呈。
淮海国际陆港集全市铁路口岸、陆路口岸、航空口岸、电子口岸及无水港建设于一体,系统集成口岸功能,多式联运通关协作,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徐州号”中欧班列已成功跻身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的第二梯队,全国排名第10位。2020年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00列,完成贸易额2.3亿美元,徐州中欧班列已经成为国内频次高、线路优、稳定高效的国际陆路货运通道。目前,陆路开放口岸为陆港重要核心建设区域之一。
助推徐州高质量发展
淮海陆港以“撬动徐州双向开放”为主抓手,统筹建立“双核多点”联运发展机制,加快构建以徐州港为枢纽节点的国际铁水联运大通道,进一步优化江海河联运体系,争取徐州铁路口岸对外开放列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瞄准国际知名企业,围绕跨境电商、贸易服务、供应链金融和临港高端制造业等,打造产业链、运输链高度耦合的枢纽经济集群。
随着我市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性平台先后获批建设运营,平台对开放型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2020年,徐州综保区加快功能设施建设,突破加工贸易业务,成功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成功获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累计注册企业30家,实现进出口额86.1亿元,全市跨境电商公服平台实现交易额3.36亿元(其中综保区1.871亿元)。新沂B保总体业务实现突破,入驻企业46家,当年完成签约标准集装箱1.8万个,全面实现常态化运行,1210业务顺利开启,9710业务全面打通,全年实现1亿元跨境进出口额,保税中心功能初见成效,对全市进出口贸易有了强力支撑,我市连续三年对外贸易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出口总量连年保持苏北首位。
各类平台的集聚,进一步改善了我市的投资软环境,促进了我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市加速新兴战略性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各类开放平台、各级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突出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医疗智能制造与健康等产业招引,徐州综保区结合徐州和经开区主导产业形成配套优势,重点打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保税加工基地和保税服务创新区域中心,加快构筑“保税+”特色产业新体系,加快利用外资的总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全面壮大全市经济体量规模,带动徐州及整个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7月6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淮海国际陆港核心区一期项目工地,一期重点项目海关联检大楼完成80%、海关监管点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即将投入运营;木材集散中心及交易市场、中农联食品冷链中心正在进行基础建设,海关联检大楼地库支护施工完成,海关联检大楼北区钢支撑完成80%,南区负二层验收完成。
位于徐州经开区的徐州综保区,其建设发展占据了全市双向开放的重要位置,12万平方米保税仓库、8.7万平方米保税厂房先后建成投用,5.4万平方米卡特彼勒保税加工项目定制厂房完成90%,铁路物流场站、徐矿集团加工项目厂房同步推进、加快建设,1.5平方公里围网内区域开发利用率达65%,铁路国际物流大通道加速形成。
5月底,江苏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支持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若干措施》,淮海国际陆港(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以及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徐州综保区)均被纳入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名单。
像这样的全市性重大开放平台,近年来,我市已经集聚了十多个。淮海国际陆港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并全面启动规划建设,观音机场航空口岸功能不断提升,电子口岸、无水港等重要平台先后建成,徐州综保区封关运营,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邮件互换局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快速落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600列,徐州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开放平台最多、开放能级最高的城市。
开放平台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随着新的经济形势发展,新的经济模式逐步改变,我市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也面临新的调整和局部完善,已不再局限于“十大平台”建设内容。充分地建设好、利用好、整合好各类开放平台,对于提升我市开放平台的枢纽和门户功能,加快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开放平台主要分为海关特殊监管类、开放口岸类、产业特色功能类等三大体系。经过近4年的探索发展,我市已经初步形成“1+3+N”的开放平台格局:1即淮海国际陆港,3即徐州综合保税区、观音国际机场口岸和国际邮件互换局,N即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仓库、跨境电商、双楼港等一系列和对外开放密切相关的海关监管场所,基本囊括除海港之外的各类对外开放平台,主要平台亮点纷呈。
淮海国际陆港集全市铁路口岸、陆路口岸、航空口岸、电子口岸及无水港建设于一体,系统集成口岸功能,多式联运通关协作,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徐州号”中欧班列已成功跻身全国中欧班列开行城市的第二梯队,全国排名第10位。2020年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00列,完成贸易额2.3亿美元,徐州中欧班列已经成为国内频次高、线路优、稳定高效的国际陆路货运通道。目前,陆路开放口岸为陆港重要核心建设区域之一。
助推徐州高质量发展
淮海陆港以“撬动徐州双向开放”为主抓手,统筹建立“双核多点”联运发展机制,加快构建以徐州港为枢纽节点的国际铁水联运大通道,进一步优化江海河联运体系,争取徐州铁路口岸对外开放列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瞄准国际知名企业,围绕跨境电商、贸易服务、供应链金融和临港高端制造业等,打造产业链、运输链高度耦合的枢纽经济集群。
随着我市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性平台先后获批建设运营,平台对开放型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2020年,徐州综保区加快功能设施建设,突破加工贸易业务,成功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成功获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累计注册企业30家,实现进出口额86.1亿元,全市跨境电商公服平台实现交易额3.36亿元(其中综保区1.871亿元)。新沂B保总体业务实现突破,入驻企业46家,当年完成签约标准集装箱1.8万个,全面实现常态化运行,1210业务顺利开启,9710业务全面打通,全年实现1亿元跨境进出口额,保税中心功能初见成效,对全市进出口贸易有了强力支撑,我市连续三年对外贸易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出口总量连年保持苏北首位。
各类平台的集聚,进一步改善了我市的投资软环境,促进了我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市加速新兴战略性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各类开放平台、各级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突出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医疗智能制造与健康等产业招引,徐州综保区结合徐州和经开区主导产业形成配套优势,重点打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保税加工基地和保税服务创新区域中心,加快构筑“保税+”特色产业新体系,加快利用外资的总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全面壮大全市经济体量规模,带动徐州及整个淮海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