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徐州云龙:一年“三种三收” 新农业让果蔬大棚变身“小康大棚”

2021-07-09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崔东宁
2021-07-09  中国徐州网
立夏时节,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孙店社区,一排排白色的钢架大棚排列有序,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大棚内的西瓜、番茄、韭薹、青椒等果蔬绿意葱茏。
“咱们的70多个温室大棚去年已经开始见效益了,韭薹和羊肚菌的每亩收入能有2万元,草莓每个大棚少说也得3万元,今年的吊种西瓜、番茄的长势也都不错,集体经济增收肯定没问题!”60岁的“老农人”刘桂德细数着这两年“大棚经济”带来的收益,笑得合不拢嘴。
刘桂德是潘塘街道孙店社区党支部书记,身材矮胖,皮肤黝黑,笑起来憨厚中略带一点羞涩。
作为纯农社区,孙店社区“地下无资源、地上没企业”,多年来,家家户户全靠种地糊口,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农作物为主,附带瓜果梨桃等农副产品,传统的种植结构和模式,加上品种老化、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集体经济长期没有起色,部分村民都三三两两进城打些零工。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为“三农”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刘桂德开始琢磨,怎么让农业成为有“盼头”的产业,让种地成为有“奔头”的职业,让乡亲们阔步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果蔬大棚,这是刘桂德认真分析村情、结合本地区位气候等自然条件确定的规划。在他看来,只有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强做优高效特色产业,才是乡村持续振兴的“源头活水”。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力群众增收,2020年4月,刘桂德带领社区“两委”转变观念,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突破传统农业种植“低、小、散”的发展瓶颈,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300余亩,打造闫河果蔬生态园,以市场为导向,种植草莓、西瓜、甜瓜、甜玉米、圣女果等经济效益显著的瓜果蔬菜。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刘桂德动足了脑筋,积极推广绿色生态种植,全部施用有机肥,采用人工除虫除草和生物授粉,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同时结合打造近郊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和订单农业,引入旅游、观光、休闲等服务,让果蔬大棚变身“小康大棚”。
“刘书记头脑活络,办法多,胆子也大,当村干部之前自己种植瓜果蔬菜,也做农产品收购销售,周边省市跑得都很熟,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也有不少客户,现在又开辟了线上销售和线下采摘渠道,咱们的农产品根本不愁卖!”闫河果蔬生态园管理员魏中军竖起大拇指说。
在刘桂德的带领下,经过社区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闫河果蔬生态园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绿色农业种植基地,牛奶草莓、水果萝卜、闫河西瓜等果蔬采摘和网上订单不断,韭薹、菜花、羊肚菌畅销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一年四季来收购瓜菜的车辆络绎不绝,建园当年就实现经济收入70多万元。两年多来,累计提供劳动就业岗位40多个,实现居民就业500多人次,不仅解决了群众单门独户种植效益低的问题,也让农民分享了土地增值的收益,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眼看闫河果蔬生态园的发展蒸蒸日上,乡邻纷纷向老刘取经,刘桂德热心传授,并成立了徐州市闫河果蔬专业合作社,采用“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模式,实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先后有200多位农民加入,果蔬种植面积近600亩,形成以韭薹、菜花为主,一年“三种三收”的栽培格局,每年有数十万公斤蔬菜销往周边市场,居民种菜年均亩收入达1万元以上。
在孙店社区的带动下,潘塘街道姜楼和赵店社区相继建成了姜楼众联生态果蔬农庄和赵店瓜蒌种植基地等多个现代新型农业特色示范园区,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

“在地里摸爬滚打半辈子,现在年龄大了,身体不如从前了,不服老不行,好在心劲还在,还不想服输。今年我们又种了几十亩葡萄、猕猴桃和无花果,下一步,打算把果蔬生态园的规模再扩大一些,把园区建到104国道南沿,把农业再变些新花样出来,踏踏实实让规模化现代设施农业落地生‘金’。”刘桂德用手比划着未来的发展蓝图,眼里闪着光。


来源:汉风号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