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前端终端共发力 “铜分类”分出发展一片新“绿”
2021-07-07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崔东宁
2021-07-07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7月1日,赶在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前,家住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天赋小区的张大妈赶紧将早饭后的垃圾收拾利索,“粽叶是其他垃圾,枣核是厨余垃圾,前两天就分错了,这次得分仔细,不然还得麻烦垃圾分类指导员,也耽误自己看直播呢。”
仔细分类后,张大妈把自家的垃圾分别投放到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投放箱,并领到两个积分,“在‘铜分类’小程序里能把这些积分兑换成微信零钱,不光咱家,其它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也挺上心。”
去年5月,铜山134个居民小区相继实现垃圾分类定点收集。而从今年开始,伊庄、大彭、汉王等乡镇也拉开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无论是在城区还是乡村,垃圾分类正引领绿色生活风尚,生发出铜山发展的一片新“绿”。
城区垃圾分类为啥做得好?
不重表面重实效
铜山广电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只有百余户居民。一进小区门,挨着小广场,便是一个垃圾收集亭。有照明,能称重,可分投,所有垃圾分类的功能在这里都能实现,4个分类垃圾箱看上去虽算不上崭新,但也是干干净净。
在天赋小区,也能看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垃圾收集亭,一种智能高端,一种外观简朴却也功能齐备。
“这种略显朴素的,是我们用小区原有的垃圾箱改造的,并增加了应有的功能。把能利用上的设施都利用起来,让老百姓看到,咱们进行垃圾分类不是只做表面文章,而是真正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铜山区城管局副局长单爱萍告诉记者。
垃圾分类,对垃圾减量化与绿色发展不是小事,但对大多数市民而言既是新鲜事,也是“麻烦事”。
让“麻烦”变少、方便变多,是铜山推行垃圾分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铜山,每个厨余垃圾箱都“标配”了破袋器。“垃圾袋属于其它垃圾,不能跟厨余垃圾一起投放,居民要分投,还得解开垃圾袋,容易弄脏手。为此,铜山每个厨余垃圾箱上都安装了破袋器,破袋后垃圾可以直接投放桶内,垃圾袋再投放其它垃圾的收集桶内。” 铜山区城管局垃圾分类科科长周通告诉记者,这个装置虽小,但效果却很好,属于省内首创的铜山“小妙招”。
妙招的“妙”,不只靠语言描述,也有具体的数字支撑。
前期垃圾分类更精准。“广电小区最初厨余垃圾投放不足总量的1%,大多混杂在其他垃圾里,现在大家对于破袋器的使用越来越熟练,投放厨余垃圾的占比提高到了13%。”铜山垃圾分类第三方运营企业徐州新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经理周路告诉记者。
后期垃圾处理更省力。在全市厨余垃圾的处理终端——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来自铜山的厨余垃圾有极高的辨识度。“那些是来自农贸市场,这些是来自铜山的,明显里面少有垃圾袋。前端的精细,给后端的处理带来了方便,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负责运营市循环经济产业的徐州国鼎盛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厂长刘泳涛告诉记者。
政策真正比着现实去设计、贴着人心去执行,一环扣一环,垃圾分类在铜山城区扎实推进。
农村垃圾分类为啥推进快?
示范引领可借鉴
虽说,从今年开始,铜山在伊庄、大彭、汉王等乡镇试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但在铜山农村,垃圾分类其实早在2017年便已提前起步。
2017年,棠张镇成为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镇,沙庄村便是试点镇中的试点村。一开始,不少村民并不理解,觉得垃圾要分开投放很麻烦。
找对方法,没有啥困难解决不了。沙庄村一改原先的定点收集为上门收集,收集员报酬与绩效直接挂钩。家家门口摆放的一绿一灰的垃圾桶,“绿色桶装厨余垃圾,灰色桶装其它垃圾,家家大人孩子都知道垃圾该如何分类,再加上进行分类还能兑换积分,大家对垃圾分类也更上心了。”沙庄村村民夏书兰告诉记者。
让沙庄村民对垃圾分类越来越上心,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原因——村里建起了有机易腐垃圾处理中心。
“收集员将厨余垃圾送过来,那些剩菜剩饭、果皮菜叶蛋壳,经过高温发酵蒸干,筛选出未被发酵物,24小时就能成为有机肥。” 棠张镇环卫办主任胡廷昶介绍说,在棠张镇,目前已建起沙庄、铁营、高庄3座有机易腐垃圾处理中心,可日产有机肥550公斤。这里有机肥目前主要用于示范家庭农场及土地复垦项目中。
有了棠张的示范引领,大彭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迅速,在借鉴的同时,也不照搬全抄。
在孟庄村,记者看到,与城区小区一样的垃圾分类亭建得板板正正,除了可回收、有害、厨余、其它四类外,还添加了“农村有害垃圾”这个新分类。
“之所以增加‘农村有害垃圾箱’,也是针对农村实际情况,让原先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农药废弃物包装瓶(袋),有一个好去处。”大彭镇副镇长郭燕说。
与棠张生活垃圾分类最大的不同是,这里没有建设易腐垃圾就地处理场,而是就近将厨余垃圾运往市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据单爱萍介绍:“到2025年,铜山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保持在3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垃圾分类为啥能持续推进
用实措把时尚变成日常
短期行动容易,长效推进不易。垃圾分类要形成真正的“长效机制”,还是要充分考量行政成本、社会成本,在成功动员后让社会自身顺畅“跑”起来,也只有这样,一时而起的“兴奋劲”才会内化为持久的习惯。
“前端分类,后端混运”最挫伤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为了让老百姓看到垃圾分类是真分类,确保公共治理的公信力,铜山严格按照“不同垃圾、不同车辆,不同去向”的原则实行分类收运制度。建有易腐垃圾处理中心的镇,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一辆易腐垃圾驳运车,每天上、下午各收运一次;没有建设易腐垃圾处理中心的镇,另处配置专业易腐垃圾转运车,直接送到市餐厨垃圾处理厂。对于可回收垃圾,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并配置大件垃圾拆解设备,按类别进行分类、分拣后,进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进行回收再利用。对于有害垃圾,运至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统筹处理,保障生活源有害垃圾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没有资金保障,新风尚有可能过了“新鲜劲”,就又回到惯常的老路上。为了让生活垃圾分类能有强劲的“后盾”,铜山把对垃圾分类的资金保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区级垃圾分类固定资产投资奖补资金,按年度列入全区农业农村重点工程,2021年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垃圾分类试点镇一次性固定资产投入的奖补,奖补比例为镇投入的60%。另一部分是对日常运营管护的资金支持,铜山依托于现有的农村长效保洁体系,按照村民“一人一月一元钱”、镇级配套、区级奖补的方式予以资金支持。
为了让老百姓对垃圾分类实现从观念认同到行动实施、从理解到支持到主动参与,铜山实施各类激励措施——建设“铜分类”垃圾分类大数据系统平台,不仅可以对区域垃圾量进行实时监控、指挥调度、数据统计和分析,还同步启用了“铜分类”微信小程序和实体积分卡,一次标准投放记2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兑换微信零钱或肥皂、垃圾袋等实物。在棠张沙庄村,村民积分兑换参与率达到95%,全年村民积分兑换将近40000分,最多一户村民3年兑换了43次。
“铜山将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分类管理和运行工作体系,合理布局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以推广使用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理装置为主,建设有机易腐垃圾处理中心,统筹沼气处理站建设,秸秆和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进行协同处理,提高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以垃圾分类倡导绿色发展。”单爱萍说。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