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 让老工业基地涅槃重生
文: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作为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重任的城市,最近三年,徐州市蝉联国务院表扬激励的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当前,徐州市正在打造全国“三大样板”——聚焦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争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特色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深入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争做体现生态优先、民生优先的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样板;创新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争做以中心城市带动资源连片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
今年5月底,经江苏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同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徐州综合保税区)、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等三家开放平台全部获批首批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标志着徐州市开放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
5月20日,省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50亿元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车交通(徐州)超级工厂项目开工。这是中车集团布局淮海经济区、深耕长三角的重要战略举措,不仅为中车集团产业板块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徐州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5月22日,新凤鸣年产270万吨聚酯纤维新沂产业基地、中清集团年产G12系列8GW高功率光伏组件5GW高效新型光伏电池制造基地开工建设,为徐州市“十四五”期间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转型升级 抢占高质量发展新高点
贾汪区青山泉镇,曾经遍布焦化厂,如今这里已成为徐工集团的配套产业园。该镇党委书记张健感慨道:“原先的企业都是纳税大户,关掉很心疼,但转型这场硬仗必须打好。挺过阵痛期,定会迎来艳阳天。”
放眼徐州,转型春风扑面来。中新钢铁、徐钢集团等企业的产品不断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水泥行业形成三条日产万吨熟料生产线、热电行业平均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以上,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江苏徐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锋表示,他们正在按照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新理念,建设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120立方米高炉,这也是苏北地区最大的炼铁高炉。新项目今年底建成后,八成产品为特钢,将打造徐州钢铁企业的标杆,实现钢铁产业“脱胎换骨”。
利国镇利用关停企业腾出的土地资源,发挥退出的钢铁、焦化企业的资金和人才优势,推进厂区再投资改造,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千亿级制造基地,形成500亿级的钢铁、300亿级的高端装备、150亿级的工程机械零部件、50亿级的精密铸造。
打响蓝天保卫战,徐州一直在行动。徐州市是全省唯一一个既涉及煤炭去产能任务,又涉及钢铁去产能任务的城市,徐州市各地各部门及相关企业讲政治、顾大局,真正做到果断去、主动调、加快转,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瞄准“四新经济” 主攻24条优势产业链
3月22日至3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名单。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跻身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发展态势强劲,成为全国工程机械领域两个千亿产业集群之一。自2010年获“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称号以来,徐州工程机械企业已超1200家,覆盖工程机械20个产业门类等全产业链条,“十三五”期间保持年均10%以上高速增长。
从小维修厂到大集团到产业链再到集群化发展,工程机械在徐州已走过70余年,此次入选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是对徐州工程机械发展成果和模式的肯定,也是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向新时代“再出发”的起点,将推动徐州工程机械集群迈上更高台阶。
今年春节过后,市领导密集带队调研徐州市高端工程机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煤盐精细化工、安全应急装备等24条优势产业链。其中,涉及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9条,四大传统优势产业4条,特色产业1条。通过实行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深挖各环节短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链。
围绕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和“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中优势突出的行业门类和拳头产品,市领导挂钩联系的各产业强链专班以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形成更加集聚的发展格局和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全面构建核心技术可控、产业链安全高效、产业生态循环畅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大幅跃升。
提升开放能级 构建双向开放新格局
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实现“两高两强”,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怎样实现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关键路径就是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产业不断扩容提质。
建设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着眼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徐州的重大任务和光荣使命。今年以来,淮海国际港务区聚焦“1+4”产业体系,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淮海国际港务区“1号产业”,正在做强淮海国际陆港铁路货运中心、九里湖商务中心片区,以及淮海国际陆港“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中心这三大片区,加快淮海国际陆港铁路货运中心核心区建设。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纳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下一步,徐州市将全力做大做强两个示范园区,更大力度发挥国家级开发园区作为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作用。
其中,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重点培育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及ICT、现代服务业四个千亿级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技术两个500亿级产业,构建“4+2”现代产业体系。
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重点培育安全科技和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一特三主”产业,着力建设安全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传感器产业园等产业载体,打造全市创新创业的活力区。
站在时代的交汇点上,徐州将借助政策东风再次提速前进,全力打造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样板、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样板、中心城市带动周边资源连片地区协同发展样板,唱响新时代的产业发展“大风歌”。(供图:孙井贤 刘冰 陈艳)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