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传承
◎徐报融媒记者 沈扬
翻开徐州的历史,平凡的微光里集束着一个又一个英雄篇章。古时,这里是形胜之地与军事要冲,无数大小战役被这片土地写进历史。从春秋争霸,到楚汉逐鹿;从三国鏖战,到隋唐藩争,鲜血浸染的古彭城金戈铁马,旌旗猎猎。近现代革命,徐州儿女则与全国人民一起,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救亡图存,用生命谱写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史诗。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今天的徐州正把英雄的基因化成一粒粒种子,扎根于彭城大地,迸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历史洪流滚滚向前,让我们倾听“凡人英雄”的感人故事, 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向上的方向、汲取精神的养分,奋力为“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贡献一分力量。
一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徐州城的英雄序曲,不妨就从百年前的“八号门”事件说起。
1921年11月,轰动一时的“八号门事件”引燃声势浩大的陇海铁路大罢工。为加强对徐州工人运动的领导,中共中央局派员来徐建党,先后发展姚佐唐、程圣贤、黄钰等中共党员,建立了中共陇海铁路徐州(铜山)站支部,这便是江苏省境内第一个党支部。
英雄的血脉代代相传。“八号门事件”后的27年,一场伟大的战役在黄淮大地打响,这便是历时65天、歼敌55.5万余人的淮海战役。
73年前,淮海大地硝烟弥漫,543万名民工、3亿公斤粮食、88万辆小推车……广大人民群众无惧炮火,用奋力支前的团结壮举,让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勾勒出人民战争的瑰丽画卷,也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嘹亮号角。
毫无疑问,徐州是一座英雄之城。英雄辈出,不仅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徐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徐州始终保持这一姿态。
1965年7月14日,邳县张楼公社,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面对即将爆炸的炸药包,纵身一跃,挽救了12个人的生命,将自己永远定格在年轻的23岁,也让徐州人永远记住了王杰这个名字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王杰,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华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1年8月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当时的济南部队装甲兵驻徐某部工兵连。来到连队第一次领到津贴后,王杰立即买了毛泽东著作,夜以继日学习。他两次荣立三等功,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并被上级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1965年7月,王杰奉命到邳县张楼公社执行民兵训练任务。两次地雷实爆试验都很成功,然而在14日进行实爆作业时,炸药包导火索意外被点燃。危急关头,为了保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王杰奋不顾身扑向炸点,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王杰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王杰班”,并授予锦旗。毛泽东亲笔题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嘹亮的歌声一直在徐州大地久久回荡,徐州人民早已将王杰精神融入血液、化作基因。
二
在徐州,走近凤凰山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看到英烈墙上有名有姓的31228名英烈时,你一定会联想到淮海战役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并从中感悟红色力量,砥砺奋进精神。
其实,像这样的红色场所,在徐州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徐州境内有大大小小200余处革命遗址,这些革命先驱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无数后人前进、前进、再前进。
不同于静止的遗迹、陈列,在徐州,还有一种宝贵的精神,已经传承半个多世纪。它像一条奔涌的城市血脉,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不怕吃苦、奋勇争先的“城市英雄”,为徐州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便是守护城市“地下血脉”51年之久的“下水道四班”。
孙景华、关永淑、许光萍、陈秋燕、马静、张耀文……51年,城市日新月异,四班人来人往,四班班长也换了六任,但“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的四班精神,却始终没变,这种精神牵系着所有的四班人,推动着四班同志不断前进。
“和过去相比,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明显改善,安全系数明显提高,大家的文化层次和业务水平都在提升,管理范围和责任也变得更加重大,我们要永远坚守四班精神,探索新的发展之路。”现年35岁的张耀文是下水道四班第六任班长,也是六任班长中唯一一位男班长。他说,新时期,新四班,会继续发扬老一辈四班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与时俱进,提高标准、争做标杆,在挑战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提升下水道四班的工作水平。
如果说下水道四班体现了光荣的劳动精神,那如今的徐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催生着崇高伟大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鼓舞全市上下风雨无阻、勇敢前进。
马奔,全国劳动模范、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综采二区采煤机维护员。自2008年1月入职以来,他饱含着对工作的热情、对初心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像一匹不知疲倦的“战马”,驰骋在煤矿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以一名劳务派遣工的身份转为正式工,成为矿井的机电维护“大拿”、高级工,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下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怀红,全国劳动模范、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电焊工,他完成的焊接工作量一直在公司名列前茅,工作质量保持零缺陷的纪录,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焊接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培养了一批“专业精、技能强、素质高、能攻关、忠诚企业”的技能人才队伍,满足了企业对高技能电焊工的人才需求。
还有金晓婕、董青、赵小九、荣良群……他们无不在平凡的岗位上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为推动城市发展贡献着力量。
三
“有人问我,为什么两次义无反顾投身到抗洪抢险的战斗中,我想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曾是一名人民子弟兵,若有战,召必还。”近日,在位于云龙湖畔的徐州好人园,“中国好人”序守文站在自己的塑像前,为青年党员现场讲述自己参加抗洪抢险的经历,并带领大家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从深耕专业、投身农技等领域的科技专家,到国有急难、迎风逆行的抗疫英雄代表,33座模范典型的塑像在阳光下静立,他们是徐州人民重情重义、崇德向善优秀品格和道德操守的代表,如一股股暖流,汇聚起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磅礴的正能量。
在徐州好人园,一座由10名抗疫英雄代表组成的雕塑群像备受瞩目,他们是骆婷、余加席、司元羽、章良志、时席席、杜永亮、厉恩伟、罗启培、周书珍、魏翠。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时,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迎风逆行、义无反顾地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彰显了一千万彭城儿女国有急难、挺身而出、勇担重任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深厚爱国情怀。
疫情最严重、形势最危急的时刻,余加席、杜永亮、魏翠等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骆婷、周书珍在数九寒天忍受悲痛、忘记病痛奔波在社区一线,与群众一道筑起疫情防控的“红色堤坝”;厉恩伟、罗启培、司元羽、章良志、时席席,则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顾生死冲锋在前,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近年来,徐州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好人文化引领风尚,把良好的道德风尚融入市民血脉,化作城市基因。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英雄本平凡,他们为人夫、为人妻、为人子女、为人父母,平常如你我。今天,在这座英雄的城市,让我们把英雄之光汇聚成熊熊燃烧的火焰,高高擎起神圣的火炬,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