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留住乡村记忆 凝聚奋进力量

2021-06-26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磊
2021-06-26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旧物陈列。

◎讲述人:

潘楼村党总支副书记 吴远远

俺村的村史馆是2017年建起来的,有300多平方米,在村便民服务大厅的二层楼上。作为一个“外来”的媳妇,对于潘楼昔日的了解,很多来自于村史馆。

嫁到潘楼村前,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并不知道,潘楼村的历史那么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根据灌沟河附近出土文物考证,大约在殷商时期,潘楼这块土地上就有先人居住,秦末汉初,潘楼村内河道即有“龙汪”之说,村西耕地就有“皇藏窝”之名。晋代建有观音庙,从宋代到现在,潘楼四易村名。现在的“潘楼”,因清朝时潘姓人家为护村放哨及储粮之用建楼而得名。

这些有关潘楼历史的发展脉络、历史沿革,在村史馆里都被记录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了文字,村史馆还有许多实物资料。当初建村史馆时,村里向村民征集老物件儿,二三十户村民主动将家中有“年纪”的老物件儿,捐给村史馆。村里一户人家将珍藏了上百年的柜子也捐了出来,任村干部再三劝阻也非捐不可,在他们看来,村史馆跟自家没差别,摆在村史馆比藏在家里更有意义。

不少人都知道潘楼是全国文明村,但或许并不了解,我们是怎样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到过我们村史馆,对于这个问题,你的心里一定能找到答案。

村史馆有两根柱子,上面镂刻30个姓氏,潘楼人所有的姓氏都在上面,因为他们一起撑起了潘楼发展的新天地。展柜里的《潘楼村志》,也把潘楼村民的名字一个不落地留在了书里,他们都是潘楼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展示墙上,有三张潘楼“全家福”。这三张照片是2018年拍的,每一户派一名代表出镜,本来是想拍一张大合照的,但人来得太多、太全了,摄影师带来的让后排站立的架子都不够站了,后来就分一组、二组、三组,拍了这张“全家福”。照片里每个人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打心眼里为自己是潘楼的一员而自豪。

潘楼人为啥这么亲,这绝不是没有原因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面墙上展示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这个评选在潘楼坚持了20多年。评选的标准,村民们也都支持认可。比如说致富星,你就算家财万贯,但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也得不到致富星。反之,即使你并不富裕,但你踏实肯干,用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那么,致富星就能挂在你家门口。

20多年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潘楼的面貌。如今的潘楼没有婆媳吵闹的,没有打架赌博的,大家都亲得像一家人一样。“潘楼爱心手拉手”是自发组织的志愿队伍,现在已有几百人加入。端午节时,志愿者们还给全村的孤寡老人送去了甜到心里的粽子。

潘楼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越来越有精气神。就像一进村史馆就能看到的潘楼精神:文明、和谐、有情有义;睿智、超前、与时俱进;担当、奋进、同心同德;创新、践行、建树立业。这一种精神,在村史馆得到了呈现、凝聚,未来也将激励潘楼继续奋力前行。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记录整理

图/徐报融媒记者 吴国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