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说话”丨“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开展!
今天
我们将聚焦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前的
一个个先进人物
一桩桩感人故事
......
一把小勺
在新建的“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的二楼展厅,有一把断了手柄的瓷勺。
这把勺子的主人是许秀英。以前,许秀英是没有房子没有地的贫农,全县重获解放后,1948年4月,许秀英回到家,分得了十几亩地,自己又动手开了十几亩荒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淮海战役期间,怀着对解放军的无限感激之情,许秀英成为区妇女联合会干事,她积极动员亲友参军,并带领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解放军在前线打仗,她就发动群众在后方悉心照顾伤员,用这把勺子,一口一口地给受伤的战士喂饭。
当时的许秀英,家住在靠近转运站的一个村庄。伤员从前方转来时,她就提着茶壶在路旁等候,给伤员喝水。听到重伤员呻吟时,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关切地安慰,再将伤员脱下血衣和脏衣服收集起来浆洗。
受许秀英的影响,全村的妇女全部参加了转运站的工作,就连五六十岁的人也参与了进来。当时正值严寒,洗血衣的水冰冷刺骨,冻僵了她们的手,而大家却没有一句怨言,还互相鼓励。
许秀英动员丈夫参加到转运站的工作,打水、烧茶、做饭,给伤员打扫房子,还把年幼的儿子送去当看护,许秀英积极发动群众,精心照顾伤员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伤员,大家都亲切地称她是位“好妈妈”。在当时的《中原日报》上,许秀英被誉为“人民战士的母亲”。
一根竹竿
“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二楼有一个独立的展柜,这个展柜里只有一件文物——一根竹竿,主人名叫唐和恩,山东莱阳人。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前,唐和恩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任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淮海战役打响后,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唐和恩跋山涉水,推着车随军转战3省88个村庄和城镇。这根竹竿是他从家乡启程时随身携带,每到一处,他便在竹竿上刻下一个标记。
在支前运输粮草过程中,唐和恩带领队员们制定了粮食节省计划,他们自己吃高粱、红胡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给子弟兵吃。
有一次执行运输任务的途中,正在前进的唐和恩和队员们被一条数十米宽、结着薄冰的河挡住了去路。时间容不得他们犹豫。为了赶行程,唐和恩和队员们决定顶着严寒,脱下棉衣,和同志们抬着粮车下河……就在他们刚刚上岸,还未来及穿衣服的时候,敌人的飞机又过来了。为了躲避盘旋的敌机,运输队跑步行军将近一公里,离开了危险地带,才穿上了衣服。这时,他才看见大家都冻得浑身青紫,可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最终,他们成功完成了运输任务。
1993年1月13日,唐和恩病逝。2009年,唐和恩被评为“烟台市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一件棉袍
在新建的“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的二楼展厅,有一件棉袍格外引人注目。它整体呈灰褐色,表面血迹斑斑。这件棉袍的主人,名叫石连生,是山东省乐陵市一位普通农民。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30岁的石连生报名参加了渤海一分区第一担架团,任2营6连3排8班班长。临行前,妻子为他做了一件崭新的棉袍,长度如同今天的军大衣一样。
石连生穿着这件棉袍跟随解放军来到了淮海战役前线,看着从战场上被抬下来的伤员血流不止,他心疼不已。情急之下,他一次次撕开了自己崭新的棉袍。就这样,一件过膝的棉袍,当石连生返乡时,只剩下了短短半截。
有一次,石连生所在的队伍接到一项任务:向前线运送物资。为了抄近路把物资及时送到,身为班长的石连生第一个跳进冰冷刺骨的黄河水中探查水深情况,其他队员也一个个下了水。很快,他们冻得嘴唇由紫变白,但他们仍然全力坚持着。石连生从此落下了老寒腿的病根,六十岁不到就拄上了拐杖。
淮海战役中,石连生先后辗转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行程5000多公里,被评为“特等支前功臣”,并荣获华东支前英雄奖章和奖状。因为事迹突出,1951年10月1日,石连生被山东省推选参加北京国庆观礼团,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一张关金券
参观过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人们或许对那张面值10元的关金券还有印象,密件上写有“林山送来情报受到中央军委电报表扬,希你继续努力”的字样。林山,即1946年打入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军务处的钱树岩。
钱树岩,今年5月刚刚度过自己的100岁生日。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卧底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围绕关金券的由来,钱老在他的自传《雪泥集》中有详细的回忆,其中的惊险细节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通过真人演绎再现过:
1947年夏的一天下午3点,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军务处处长许午言向钱树岩交办了一个“速件”——《长江以北西至潼关实力部署》,要他抄写。因为钱树岩的毛笔字在处室中有正规无错又快的声誉,抄件多出自他的笔下。
趁许午言不备,钱树岩将这份交给顾祝同的“绝对机密件”带回家连夜抄写,次日凌晨放回原处。情报通过华野外线工作组发给华野总部。不久,中央军委发来嘉奖电报,电报由华野外线工作组邵晓平转给钱树岩。钱树岩用碘酒擦出关金券上的那行文字,为情报的成功传送激动不已。
随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的开展,作为革命文物,这张经历曲折的关金券,在焕然一新的展陈大厅中继续向观众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展现一位老共产党员不变的信仰。
▲百岁寿辰当天,钱树岩跟着领读人重温入党誓词。
像这样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一”
在6月25日开展的
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中
还有很多
它们的背后
蕴藏着一个个先进人物
一桩桩感人故事
让我们以VR视角
身临其境,先睹为快
73年时光荏苒
但总有一种精神
永远激人奋进
编辑:崔东宁
今天
我们将聚焦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前的
一个个先进人物
一桩桩感人故事
......
一把小勺
在新建的“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的二楼展厅,有一把断了手柄的瓷勺。
这把勺子的主人是许秀英。以前,许秀英是没有房子没有地的贫农,全县重获解放后,1948年4月,许秀英回到家,分得了十几亩地,自己又动手开了十几亩荒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淮海战役期间,怀着对解放军的无限感激之情,许秀英成为区妇女联合会干事,她积极动员亲友参军,并带领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解放军在前线打仗,她就发动群众在后方悉心照顾伤员,用这把勺子,一口一口地给受伤的战士喂饭。
当时的许秀英,家住在靠近转运站的一个村庄。伤员从前方转来时,她就提着茶壶在路旁等候,给伤员喝水。听到重伤员呻吟时,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关切地安慰,再将伤员脱下血衣和脏衣服收集起来浆洗。
受许秀英的影响,全村的妇女全部参加了转运站的工作,就连五六十岁的人也参与了进来。当时正值严寒,洗血衣的水冰冷刺骨,冻僵了她们的手,而大家却没有一句怨言,还互相鼓励。
许秀英动员丈夫参加到转运站的工作,打水、烧茶、做饭,给伤员打扫房子,还把年幼的儿子送去当看护,许秀英积极发动群众,精心照顾伤员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伤员,大家都亲切地称她是位“好妈妈”。在当时的《中原日报》上,许秀英被誉为“人民战士的母亲”。
一根竹竿
“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二楼有一个独立的展柜,这个展柜里只有一件文物——一根竹竿,主人名叫唐和恩,山东莱阳人。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前,唐和恩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任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淮海战役打响后,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唐和恩跋山涉水,推着车随军转战3省88个村庄和城镇。这根竹竿是他从家乡启程时随身携带,每到一处,他便在竹竿上刻下一个标记。
在支前运输粮草过程中,唐和恩带领队员们制定了粮食节省计划,他们自己吃高粱、红胡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给子弟兵吃。
有一次执行运输任务的途中,正在前进的唐和恩和队员们被一条数十米宽、结着薄冰的河挡住了去路。时间容不得他们犹豫。为了赶行程,唐和恩和队员们决定顶着严寒,脱下棉衣,和同志们抬着粮车下河……就在他们刚刚上岸,还未来及穿衣服的时候,敌人的飞机又过来了。为了躲避盘旋的敌机,运输队跑步行军将近一公里,离开了危险地带,才穿上了衣服。这时,他才看见大家都冻得浑身青紫,可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最终,他们成功完成了运输任务。
1993年1月13日,唐和恩病逝。2009年,唐和恩被评为“烟台市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一件棉袍
在新建的“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的二楼展厅,有一件棉袍格外引人注目。它整体呈灰褐色,表面血迹斑斑。这件棉袍的主人,名叫石连生,是山东省乐陵市一位普通农民。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30岁的石连生报名参加了渤海一分区第一担架团,任2营6连3排8班班长。临行前,妻子为他做了一件崭新的棉袍,长度如同今天的军大衣一样。
石连生穿着这件棉袍跟随解放军来到了淮海战役前线,看着从战场上被抬下来的伤员血流不止,他心疼不已。情急之下,他一次次撕开了自己崭新的棉袍。就这样,一件过膝的棉袍,当石连生返乡时,只剩下了短短半截。
有一次,石连生所在的队伍接到一项任务:向前线运送物资。为了抄近路把物资及时送到,身为班长的石连生第一个跳进冰冷刺骨的黄河水中探查水深情况,其他队员也一个个下了水。很快,他们冻得嘴唇由紫变白,但他们仍然全力坚持着。石连生从此落下了老寒腿的病根,六十岁不到就拄上了拐杖。
淮海战役中,石连生先后辗转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行程5000多公里,被评为“特等支前功臣”,并荣获华东支前英雄奖章和奖状。因为事迹突出,1951年10月1日,石连生被山东省推选参加北京国庆观礼团,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一张关金券
参观过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人们或许对那张面值10元的关金券还有印象,密件上写有“林山送来情报受到中央军委电报表扬,希你继续努力”的字样。林山,即1946年打入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军务处的钱树岩。
钱树岩,今年5月刚刚度过自己的100岁生日。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卧底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围绕关金券的由来,钱老在他的自传《雪泥集》中有详细的回忆,其中的惊险细节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通过真人演绎再现过:
1947年夏的一天下午3点,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军务处处长许午言向钱树岩交办了一个“速件”——《长江以北西至潼关实力部署》,要他抄写。因为钱树岩的毛笔字在处室中有正规无错又快的声誉,抄件多出自他的笔下。
趁许午言不备,钱树岩将这份交给顾祝同的“绝对机密件”带回家连夜抄写,次日凌晨放回原处。情报通过华野外线工作组发给华野总部。不久,中央军委发来嘉奖电报,电报由华野外线工作组邵晓平转给钱树岩。钱树岩用碘酒擦出关金券上的那行文字,为情报的成功传送激动不已。
随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的开展,作为革命文物,这张经历曲折的关金券,在焕然一新的展陈大厅中继续向观众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展现一位老共产党员不变的信仰。
▲百岁寿辰当天,钱树岩跟着领读人重温入党誓词。
像这样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一”
在6月25日开展的
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中
还有很多
它们的背后
蕴藏着一个个先进人物
一桩桩感人故事
让我们以VR视角
身临其境,先睹为快
73年时光荏苒
但总有一种精神
永远激人奋进
编辑:崔东宁
今天
我们将聚焦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前的
一个个先进人物
一桩桩感人故事
......
在新建的“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的二楼展厅,有一把断了手柄的瓷勺。
这把勺子的主人是许秀英。以前,许秀英是没有房子没有地的贫农,全县重获解放后,1948年4月,许秀英回到家,分得了十几亩地,自己又动手开了十几亩荒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淮海战役期间,怀着对解放军的无限感激之情,许秀英成为区妇女联合会干事,她积极动员亲友参军,并带领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解放军在前线打仗,她就发动群众在后方悉心照顾伤员,用这把勺子,一口一口地给受伤的战士喂饭。
当时的许秀英,家住在靠近转运站的一个村庄。伤员从前方转来时,她就提着茶壶在路旁等候,给伤员喝水。听到重伤员呻吟时,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关切地安慰,再将伤员脱下血衣和脏衣服收集起来浆洗。
受许秀英的影响,全村的妇女全部参加了转运站的工作,就连五六十岁的人也参与了进来。当时正值严寒,洗血衣的水冰冷刺骨,冻僵了她们的手,而大家却没有一句怨言,还互相鼓励。
许秀英动员丈夫参加到转运站的工作,打水、烧茶、做饭,给伤员打扫房子,还把年幼的儿子送去当看护,许秀英积极发动群众,精心照顾伤员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伤员,大家都亲切地称她是位“好妈妈”。在当时的《中原日报》上,许秀英被誉为“人民战士的母亲”。
“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二楼有一个独立的展柜,这个展柜里只有一件文物——一根竹竿,主人名叫唐和恩,山东莱阳人。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前,唐和恩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任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淮海战役打响后,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唐和恩跋山涉水,推着车随军转战3省88个村庄和城镇。这根竹竿是他从家乡启程时随身携带,每到一处,他便在竹竿上刻下一个标记。
在支前运输粮草过程中,唐和恩带领队员们制定了粮食节省计划,他们自己吃高粱、红胡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给子弟兵吃。
有一次执行运输任务的途中,正在前进的唐和恩和队员们被一条数十米宽、结着薄冰的河挡住了去路。时间容不得他们犹豫。为了赶行程,唐和恩和队员们决定顶着严寒,脱下棉衣,和同志们抬着粮车下河……就在他们刚刚上岸,还未来及穿衣服的时候,敌人的飞机又过来了。为了躲避盘旋的敌机,运输队跑步行军将近一公里,离开了危险地带,才穿上了衣服。这时,他才看见大家都冻得浑身青紫,可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最终,他们成功完成了运输任务。
1993年1月13日,唐和恩病逝。2009年,唐和恩被评为“烟台市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在新建的“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的二楼展厅,有一件棉袍格外引人注目。它整体呈灰褐色,表面血迹斑斑。这件棉袍的主人,名叫石连生,是山东省乐陵市一位普通农民。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30岁的石连生报名参加了渤海一分区第一担架团,任2营6连3排8班班长。临行前,妻子为他做了一件崭新的棉袍,长度如同今天的军大衣一样。
石连生穿着这件棉袍跟随解放军来到了淮海战役前线,看着从战场上被抬下来的伤员血流不止,他心疼不已。情急之下,他一次次撕开了自己崭新的棉袍。就这样,一件过膝的棉袍,当石连生返乡时,只剩下了短短半截。
有一次,石连生所在的队伍接到一项任务:向前线运送物资。为了抄近路把物资及时送到,身为班长的石连生第一个跳进冰冷刺骨的黄河水中探查水深情况,其他队员也一个个下了水。很快,他们冻得嘴唇由紫变白,但他们仍然全力坚持着。石连生从此落下了老寒腿的病根,六十岁不到就拄上了拐杖。
淮海战役中,石连生先后辗转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行程5000多公里,被评为“特等支前功臣”,并荣获华东支前英雄奖章和奖状。因为事迹突出,1951年10月1日,石连生被山东省推选参加北京国庆观礼团,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参观过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人们或许对那张面值10元的关金券还有印象,密件上写有“林山送来情报受到中央军委电报表扬,希你继续努力”的字样。林山,即1946年打入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军务处的钱树岩。
钱树岩,今年5月刚刚度过自己的100岁生日。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卧底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围绕关金券的由来,钱老在他的自传《雪泥集》中有详细的回忆,其中的惊险细节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通过真人演绎再现过:
1947年夏的一天下午3点,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军务处处长许午言向钱树岩交办了一个“速件”——《长江以北西至潼关实力部署》,要他抄写。因为钱树岩的毛笔字在处室中有正规无错又快的声誉,抄件多出自他的笔下。
趁许午言不备,钱树岩将这份交给顾祝同的“绝对机密件”带回家连夜抄写,次日凌晨放回原处。情报通过华野外线工作组发给华野总部。不久,中央军委发来嘉奖电报,电报由华野外线工作组邵晓平转给钱树岩。钱树岩用碘酒擦出关金券上的那行文字,为情报的成功传送激动不已。
随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的开展,作为革命文物,这张经历曲折的关金券,在焕然一新的展陈大厅中继续向观众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展现一位老共产党员不变的信仰。
▲百岁寿辰当天,钱树岩跟着领读人重温入党誓词。
像这样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一”
在6月25日开展的
淮海战役历史陈列展览中
还有很多
它们的背后
蕴藏着一个个先进人物
一桩桩感人故事
让我们以VR视角
身临其境,先睹为快
73年时光荏苒
但总有一种精神
永远激人奋进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