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江苏徐州:“家底子”越来越实 “钱袋子”越来越厚

2021-06-2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崔东宁
2021-06-2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文/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图/徐报融媒记者 陈艳 孙井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落实“三主”工作总要求,同心勠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砥砺前行,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生动实践全面展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中心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持续跃升 城市能级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三大台阶,2020年达7319.8亿元,是2012年的1.8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7万元,是2012年的1.72倍,迈入“人均一万美元俱乐部”,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1.82亿元,是2012年的1.3倍。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1.1:47.8:41.1调整为2020年的9.8:40.1:50.1,老工业基地实现凤凰涅槃、华丽转身,跻身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圆满收官,评估名列前茅。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2%,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徐州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市,高分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评审,累计获批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超过2000项,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2%。“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集聚效应加速显现,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209个、众创空间、孵化器135家,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8个。

徐州改革开放优势彰显。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投入使用,淮海国际陆港启动建设,徐州综合保税区、徐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新沂保税物流中心(B型)、电子口岸等建成运营,进出口总额1067.2亿元、是2012年的2倍,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速全省领先,“徐州号”中欧班列开行超600列、居全国第9位。新增省级开发区(高新区)7家,徐州经开区进入全省6强、全国24强。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迎来一系列重大机遇,战略地位空前提升。国务院批复明确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明确了淮海经济区的概念和范围,还提出支持徐州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省委、省政府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独立板块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布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徐州中心城市能级实现大幅度提升。区域经济、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和商贸物流“四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城建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魅力不断提升。郑徐、徐宿淮盐、连徐高铁建成通车,观音机场二期投入使用,高架快速路即将成环成网,国家综合性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稳固。轨道交通1、2号线建成运营,成为淮海经济区首家地铁城市,并即将迈入“地铁成网时代”。

徐州至宿州、淮北、枣庄城际公共交通相继开通运行。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发起设立,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联盟成立运行,与宿州市、淮北市合作共建3家开发园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徐州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链对接融入,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园等一批协同创新项目在徐落户,徐州工程机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已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

产业转型路径清晰 转型升级活力更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引领下,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这也是徐州产业发展理念转变最深刻、转型成效最好、提升速度最快的历史时期。总体上,我市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小、散、低、制、弱”到“大、聚、高、智、强”的嬗变。

市委市政府确立了“6+4+N”的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要素整合、集中优势的战略思路,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通过深入实施培大育强、挂大靠强、招大引强、扶大助强“四大四强”战略,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5家,创历史新高,总量达2024家,其中千亿企业1家,百亿企业9家,亿元以上企业533家,夯实了经济“基本盘”。

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偏重问题,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行业转型升级。全市18家钢铁企业整合为“两企三点”;11家独立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焦化企业;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9家燃煤小热电企业完成“关停改燃”;365家化工企业,压减至71家。产业转型升级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全国前所未有。

我市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下降51.5%和48.4%;焦化产能下降50.6%;建材产业从传统水泥熟料向新型建筑建材转变,粉磨产能减少2000万吨。同时,坚持“减量”与“转型”并举,优化实施了总投资658亿元的37个重大产业转型升级项目,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不仅补齐缺口,反而可以新增产值580亿元。2020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1.4%,从数字的一“增”一“减”之间,可以看到我市产业结构变得更轻更高、更优更强。

我市坚持大力度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实现发展方式从“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7500G,完成5G基站建设4180个,建成工程机械行业内首个5G智慧工业园区;全市上云企业总数突破10000家,其中星级上云企业515家,位居全省第2;徐工汉云入选国家级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我市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决胜市场、弯道超车的“杀手锏”。一是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7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研发机构全覆盖。其中徐工研究院获批“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获批行业内唯一的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徐工集团列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并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徐工重型、海伦哲连续2年入选“全国质量标杆”,鲁汶仪器磁存储刻蚀机等自主研发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县区经济多点开花 协同发展连续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沛县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健康快速发展新阶段。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43位,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居第32位,全国百强县居第52位,开创了沛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升级力度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产业合作及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宜沛科创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金虹钢铁集团、江苏苏润种业院士工作站挂牌运作,恒辉编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沛县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步伐加快,沛北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开发区,8个镇级产业集聚区错位发展、各具特色,形成了光伏光电、轻量化新型铝材、纺织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邳州经济总量先后迈上800亿元、900亿元和1000亿元台阶,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001.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3.9亿元,跃居综合实力百强县36名、全国工业百强县30名。去年以全省第一、全国第六的过硬实绩,成为苏北县域第一家全国文明城市,并荣获2020年江苏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

邳州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建成苏北首家诺贝尔奖得主工作室,引进高层次海归人才68名、院士9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20名、“万人计划”专家30名;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人才示范基地各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研发平台4家,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主导、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87个。邳州民生福祉也稳步增进,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成为江北唯一拥有两个三甲医院的县域。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3月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徐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区。2020年,综合实力跃居全国218家国家级开发区第24位、全省115家开发区第6位,先后荣获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金字招牌。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投资累计达2400亿元,形成了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提质增效、新能源新材料涅槃重生、集成电路及ICT异军突起、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加速集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业方面,集聚了全球第一的卡特彼勒,全球第三、全国第一的徐工集团和300余家工程机械上下游企业。新能源产业方面,精准发力太阳能单晶、氢能、动力电池等新赛道,形成了以全球绿色能源引领者协鑫集团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构建了以华清京昆为代表的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新能源产业体系更加完善。集成电路及ICT产业方面,填补国内空白的鑫华电子级多晶硅、鑫晶12英寸大硅片实现通线量产,飞出了全球第四、全国第一的天科合达碳化硅、行业领先的芯思杰5G光芯片等一批有“国家队”支持的“金凤凰”。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方面,培育了万邦医药、恩华药业等创新型企业,复星医药徐州产业园、上海思路迪抗肿瘤创新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