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两汉文化遗产研究 培育世界级汉文化名城
新世纪以来,很多国家级文化名城竞相提出培育世界级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以“世界性”引领文化名城建设,已成为势不可当的时代潮流。我市“十四五”规划瞄准全球化趋势,列入培育世界级汉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
与众多城市立足多元特质来制定名城战略相比,我市规划高度凝练特色,以“汉文化传承”赋能文化名城建设,透过原点突破,带动全面飞跃,从而收彰显个性、以少胜多之效。该规划战略目标明确,文化站位高远,以培育世界级汉文化名城为己任,必将推动两汉文化遗产继承、转化和创新的实践升华到新境界。名城培育的研讨需要多学科协作攻关,笔者仅从历史文化研究的角度谈几点浅见。
世遗观照
汉文化名城的“世界级”思考
据中外学者研究,世界级文化名城有三大共性特征,即依托世界级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世界级水准的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和世界性的文化影响力。概言之,即资源、产业设施和影响力三重优势。
先谈资源优势。依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判定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是否具有世界级价值,权威依据来自联合国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六大标准及其理论体系。其中规定有“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等。
对照这些指标,我市两汉文化遗产是否具备培育世界级文化名城的量级呢?众所周知,徐州是一座拥有2600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里和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都,著名的汉文化集萃之地。两汉时期的徐州在儒道释传统文化形成、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作出过独特贡献。精神文化层面的儒道释文化,物质文化层面的汉墓、汉俑和汉画像石即所谓汉代三绝,凝聚了两汉文化的民族特色和独特魅力,均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我市两汉文化资源不仅经得起世界文化遗产指标衡量,而且深度契合于指标,完全可以为已消逝的汉代文明“提供一种独特的见证”,无愧于两汉文化的代表资格和话语权,完全有条件、有信心设定并追求世界级定位。
依托优秀的两汉文化遗产资源,加大培育力度,我市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建设,要达到怎样的建成效益,才能初步建成世界级汉文化名城呢?
如上所述,在彰显资源优势的同时,还要看产业设施和文化影响力。在展现汉代文化遗产的文明梯度上,能够与世界著名古城和古文化遥相呼应,并驾齐驱;在世界中古文明谱系之中,能够彰显中国汉代文化的民族基因及鲜明性格;依托雄厚的汉代文化遗产资源,在发展战略上高擎大手笔、勇于大投入,从而能够在汉文化景观建设、文化产业链的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健全、旅游市场开拓和城市文明提升上有跨越式突破;能够在名城景观的规模、气度和文化代表性上独步国内,驰名海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达到了这四个“能够”,方能无愧于“世界级”。
顶层设计
规划协调两汉文化遗产研究
打造世界级汉文化名城,需要追溯文化源流,摸清文化家底,在培育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汉文化资源的认知。因此,加快和深化对汉文化资源的研究,无疑是培育世界级文化名城的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从组织方略、推进途径上促进两汉文化资源的研究呢?
要精心绘制提升两汉文化遗产研究的路线图,设计好近、中、远期研究目标和任务,制订出融汇本地及省内外智力资源的可行方案。
我省高校历史院系众多,省市级社科院所实力雄厚,博士点和硕士点办学质量名列前茅,一批汉代历史文化专家享誉海内外;省市两汉文化的考古研究和文献研究既密切配合又相得益彰,取得卓著的成果。正在筹备中的江苏省两汉文化研究会,汇聚我省史学界尤其是社科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精英力量,构建了我省研讨两汉文化的高端学术平台,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江苏作为史学强省的研究潜力,为推进汉文化遗产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要继续推进与海内外研究团体尤其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的紧密合作,加强与海内外学术前沿领军人物的密切合作,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内外一流的研究资源,不断壮大研究阵容。
要继续办好汉文化高层论坛,汇聚海内外两汉文化研究的优秀成果,提高该论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建成国内两汉历史文化论坛的优质平台和公认高地。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组织好各方面研究力量的协同作战,立足本地,借力国内外智力资源,在两汉文化特别是徐州两汉文化遗产研究上不断推出高精尖的一流成果,取得两汉文化研究的话语权,从而为遗产保护、继承、传播和创造性转化夯实基础,引领我省两汉文化研究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拓展
推进和深化两汉文化遗产研究
在徐州汉文化遗产研究方面,要做到两个打通。侧重于文献记载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专注于汉代考古的文化探索是两汉文化研究的两翼,要大力促进两大类型的研究。在文献探索层面,汉代徐州区域的封国文化、风俗文化,尤其是儒道释三大传统文化发展的线索、内涵和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考古文化层面,汉墓、汉俑、汉画像石的文化内涵仍需深度解读;要倡导两重证据法,进一步打通两翼的边界,促进两者形成研究合力,不断推出新认识和新成果。
培育世界级汉文化名城,眼界不应局限于当地汉文化,而应立足朝代,探索和再现两汉文化风貌和成就。要打通朝代文化的宏观研究与区域文化的中观研究这两大畛域,处理好两者之间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当前还亟待开展中外对比研究,这是既往研究的薄弱环节,更是打造世界级文化名城必不可少的题中之义。要拓展研究视野,将两汉朝代文化和徐州汉文化与世界同期著名文化如罗马帝国文化作比较研究。要立足本地资源,探索丝路背景下的两汉中外交流互鉴,发掘徐州汉文化所吸纳的外来文明元素,揭示其有容乃大的开放机制。通过中外文明谱系的对比,阐明两汉朝代文化乃至徐州汉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世界性的典范价值。
总之,深化两汉文化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复原两汉文化特别是徐州区域文化的历史风貌,阐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厚内涵,解读汉代城市文化的形态演进,展示其生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与内在规律,在中外比较中揭示出汉代文化的地位和特色。研究工作要强调宏微兼济,整体与局部并重,区域研究更要强化宏观意识。透过历史文化遗产的持续探索,明确徐州作为两汉时期东方的文化重镇,可以争当建设世界级汉文化名城领军者的底气和条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知行互动
名城培育的眼界、高度和格局
汉文化名城的培育建设,离不开遗产研究基础性的支持作用。比如,研究形成的一些重要观点,为打造城市文化标识提供了学术支撑;研究揭示汉文化遗产的独到价值,通过遗产的产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促进名城的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崛起;研究所阐发的汉文化元素,为名城建设提供了可资城市设计借鉴的符号系统,有助于名城景观的打造;学术界所解读的蕴含正能量的遗产精神价值,可以透过抽象继承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建设,转化为良风美俗乃至城市精神,提升名城文化境界。因此,遗产研究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为名城培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促进了汉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制约培育的思路与成效,指导着文化名城的规划和建设实践;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名城培育的眼界、高度和格局。
由此可见,两汉文化遗产研究与名城规划及培育建设两者之间,体现了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升华的良性循环过程。因此,两汉文化遗产研究应贯穿于名城规划、培育和建设实践的全过程之中,古今对话与文明探索将永无止境。
(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原院长、汉文化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