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胜利植根于民众之中
◎徐报融媒记者 郑玉倩
——访徐州工程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教授宋思运
记者:在胜利之本层面,淮海战役是如何体现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
宋思运: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深情、意蕴深远,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群众路线,力量之源。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背后有540余万民众的支助,平均一名战士就有九个民众为后盾,足见该战役的胜利植根于民众之中。
记者:在决策谋略层面,淮海战役如何体现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团结统一、应时而变”的智慧和力量?
宋思运:上下同心,官兵一致。淮海战役从“两个阶段”“三个作战”到“三个阶段”的作战计划的演变,说明粟裕同志根据当时情况,最初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积极主动、符合实际的,但又是不大成熟、有局限性的。经过军委和毛泽东适时集中正确意见,形成了更为符合战场实际的方针和内容。
在淮海战役中,中央军委与前方指挥系统同心同德。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军委是很注重发挥战役指挥员主观能动性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充分信任的精神,以及大胆放手让下级指挥员从实际出发处理各种情况,解决各种问题的优良作风。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淮海战役计划的制定,随着全国形势特别是全国的军事形势和淮海战场形势的变化,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共中央纵观全局大势,认为决战时机成熟,决定在长江以北和东北地区,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初战定在东北,与敌人展开战略决战。纵观双方的决策,从粟裕向中共中央提出组织淮海战役设想,到中央下达作战方针,费时两周,完成了决策过程。国民党方面由杜聿明制定计划到正式付诸实施历时40余天,此时淮海战役业已开始,国民党反应滞钝拖沓,远不能适应战场局势发展的需要。
纵观淮海战役全过程,国民党军队从未掌握过先机,决策模糊,举棋不定,一变再变,根本谈不上“精准”,这必然形成无所适从、执行不力的局面,当然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势态,加上军事指挥的失策举措时有发生,挨打局面越发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