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历史地位
◎徐报融媒记者 郑玉倩
记者:淮海战役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决战中的决战,对于“淮海战役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略决战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这一论断,您是如何看待的?
宋孝和:淮海战役作为决定解放战争谁胜谁败的作战,国共双方都寄予了极大期望。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以歼敌47万之众的伟大胜利,解放了长城以北广大地区,赢得了战略主动。国民党兵败辽沈后,其高层虽倍感痛心,但也感到未伤及“党国”肌体内里。为此,在淮海战场,国民党调集了最为强大的战役军团,配备了最为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人民解放军有高超的战略谋划、高昂的战斗士气,加之数百万人民群众鼎力相助,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军队55万之众,基本消灭了长江以北国民党精锐之师,乘势将战线推到了国民党统治中心的京沪战略要地前沿。至此,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淮海战役把辽沈战役的胜利发展到了最大化,并为而后进行的平津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记者:淮海战役是一战定乾坤的战略性战役,战役结束后全国的战争形势又呈现出哪些特点?
宋孝和: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战略性战役。人民解放军参战的华东、中原两支野战军和华东、中原两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部分部队共约60万人。国民党参战部队主要为徐州“剿总”所属部队和前来增援的第12兵团等,共计7个主力兵团,2个绥靖区部队,34个军,总计80余万人,其中“王牌”兵团2个,号称“五大主力”的王牌军2个。经过60多天的激战,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解放了长江以北的豫皖苏广大地区。淮海战役后,国民党所谓的“模范军”“天下第一军”“王牌军”“主力的主力”等已经作古,从此一去不复返。
徐淮地区,历来被视为屏障南京上海的重要门户。“守江必守淮”是国民党在淮海战役前精心策划的指导方针,而后的“徐蚌会战”计划,其核心都在于保南京、保上海、保江南,企图在徐海地区重兵设防,防卫长江防线。正是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视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变得岌岌可危,南京上海的解放指日可待。国民党主力部队覆灭,蒋介石基本丧失了防御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能力,再也没有精锐部队能够阻挡人民解放军的前进步伐。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在军队总数上已占较大优势,解放区面积也已超过国统区。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此时国民党政府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和谈为掩护,延缓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实现划江而治,保住半壁江山。
记者:放眼世界战争史,淮海战役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宋孝和: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战争经典。在世界战争史上,这类著名战役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战役等,但这些战役的规模仅仅是几万人或十几万人,无法和淮海战役相比,即使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前苏联红军是举全国之力,其投入的兵力远大于德军。淮海战役,从双方数量上看60万对80万,从武器装备方面看,除常规枪支之外,战前华野共有坦克22辆,榴弹炮、山炮、步兵炮等重型火炮计351门,各类迫击炮2229门;中野在重武器方面就更差了,基本上都是轻武器。国民党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战役的结果是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1个绥靖区司令部,22个军部、56个整师共计55.5万余人。如此规模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大战,在世界战争史上极其罕见。
淮海战役充分揭示了敌强我弱条件下夺取胜利的科学原理。一是正确确立指导全局的作战方针和原则。二是实行高度集中统一而又灵活的指挥。三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四是最大效能地发挥政治优势。五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谋幸福,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帮助,体现人民战争的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