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开放能级 加快培育临港产业
|
◎文/图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闫家磊
5月28日,江苏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印发通知,淮海国际陆港(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被纳入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名单。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的成功获批,将有力推动淮海国际陆港与省内自贸试验区联动改革、联动创新、联动发展,打造江苏东西双向开放新高地。
自去年7月20日淮海国际港务区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港务区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理念和“设区育港、以港聚产、以产兴城”发展路径,加快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努力为徐州提升双向开放水平、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注入强大动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港务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起步之年、奠基之年。淮海国际港务区正在做强淮海国际陆港铁路货运中心、九里湖商务中心片区,以及淮海国际陆港“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中心这三大片区,加快国际陆港铁路货运中心核心区建设。
6月4日,记者来到建设之中的淮海国际陆港核心区一期项目建设工地。目前,一期重点项目海关联检大楼完成70%、海关监管点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即将投入运营;木材集散中心及交易市场、中农联食品冷链中心正在进行基础建设,海关联检大楼地库支护施工完成,海关联检大楼北区钢支撑完成70%,南区负二层验收完成。扩建后的海关监管区仓储管理、运行调度等能力将大幅提升,基本满足每年1000列中欧班列发运能力。
■核心区引领
国际陆港功能逐步完善
年初以来,淮海国际港务区管委会成立工作专班,加速推进海关联检大楼建设,持续加大人力、资金投入,持续优化建设方案,昼夜奋战,确保年底前完成主体封顶。海关监管点扩建工程、“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中心(集装箱场站)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二环北路西延绿化改造项目即将完成。交控集团所属徐州港务集团完成亿吨大港一期、二期24.5%股权收购,正在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港务区管委会还在加快推进国际结算中心建设,尽快补齐金融服务短板。
中欧班列运营管理权划转至淮海国际港务区后,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机制,短短47天,强势开行38列。到5月底已经开行77列,累计完成贸易额1.15亿美元,确保完成年度超400列目标任务。
淮海国际陆港陆路(临时)开放口岸、内河水运口岸、中国(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等申报取得系列进展。对于“多点”中已具备的进口肉类、水产品等功能,探索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对于徐州尚未具备的口岸功能(如进境原木、粮食等),加快向上申报;对于一时难以获批的汽车整车进口等功能,探索与国内其他港口的合作模式,加快完善各类开放平台。
借助信息化手段,淮海国际港务区统筹建立“一区引领、多点协同” 联动发展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开放平台功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当好“主战场”,并加快建设徐州智慧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已进入上报流程,获批后即进入招投标程序,统筹各大开放平台功能,提升开放能级。
■加强推介国际陆港
狠抓项目招引
今年以来,淮海国际港务区紧抓招商引资不放松,聚焦“1+4”产业体系,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港务区“1号产业”,加快招引一批功能契合度高、牵引力强的大型集成式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培育临港产业的“中流砥柱”。今年已开展招商活动16次,其中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投资推介会,与9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总投资额约46亿元;参加第11届中国西部国际物流产业博览会,加大推介国际陆港的力度。
淮海国际港务区与徐矿集团在垞城街道合作建立标准厂房,为项目落地提供高品质空间;与中国诚通集团华贸股份有限公司拟投资的中欧班列运营、仓储物流项目,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拟投资集装箱运输、仓储物流项目,上海科创中心与港务区签署上海产业转移与科技孵化中心项目,中国招商局集团宝湾物流控股有限公司拟投资的徐州仓储物流中心和装备进出口中心项目等项目,均取得实质性进展。
淮海国际港务区紧抓产业项目建设投产,年初排定全区2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近690亿元,本年度总投资83.68亿元。四方锅炉等现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建立“拿地即开工”机制,加快推动中农联、中林等签约项目开工建设。“港产城”融合加快陆港新城建设,淮海国际港务区积极向上争取,努力破解开发建设基本农田制约难题。
国家发改委已将淮海国际陆港核心区项目列入“需中央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力度的国家重大项目”,今年将重点建设陆港大道、港顺堤河作业区—九里湖连接线等骨干路网,加速推进陆港铁水联运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陆港新城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淮海国际港务区加快征地拆迁释放发展空间。年内计划实施动迁面积300万平方米,健全腾笼换鸟、空间换地和扶优汰劣新机制,狠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占补平衡、工矿废弃地复垦,盘活2021年拆迁土地4000亩、储备用地2115亩。
淮海国际港务区正在高标准推进项目规划建设,高质量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设施一流、功能完备、产业繁荣、宜业宜居的现代化陆港,为建设高品质中心城市、实现经济持续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