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网络中国节•端午丨“五月端午”,历史中的民俗有哪些?

2021-06-11  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编辑:崔东宁
2021-06-11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文/李世明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防疫祛病、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端午节也叫端阳节、蒲节、天中节、沐兰节、女儿节。由于地域差异,所以名称不同,徐州地区就叫“五月端午”。历史上为什么把端午节叫天中节呢?原来,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趁天中》说:“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以山东、徐州一带为背景的《水浒传》第110回,也说:“正值五月五日天中节, 宋江教宋清大排筵席。”看来自古以来,徐州地区端午节的风俗颇有特色,活动很丰富。

◆古诗词中话端午

苏轼在宋代熙宁元丰年间,任徐州知州。他关注民风,与民同乐,诗词中或有与端午相关的诗句。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苏轼依据民俗到徐州东郊石潭求雨,后霖雨果至。于是苏轼再次去石潭谢雨。他心情愉悦,便一口气写了五首《浣溪沙》。此时,时值春末夏初,农村“煮茧”“收麦”,正是端午前后。其中有两句诗:“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阳光照耀桑麻,风里送来蒿艾的香气。此时节农家割艾卖艾插艾,这或是徐州地区端午节习俗最早的记载了。

清同治年间徐州睢宁诗人陆荫培有首《端午》诗,记述当年徐州人过端午节的情况:

角黍满盘中,沿来自古风。佩囊粘艾绿,樽酒点榴红。

茧虎夸形似,花狮斗彩同。一年几佳节,欢喜是儿童。

到了民国初年,徐州地方文化名人卜啸天,也写一首《端阳》诗:

端阳节届号天中,艾虎门悬处处同。萱草舒眉生嫩绿,榴花照眼弄新红。

分餐角黍颁新制,争射粉团效古风。溺水屈公人悼叹,龙舟竞渡楚江空。

这些诗句说明徐州地区端午节的风俗颇有特色。诗中提到的许多习俗和佩饰,徐州现在依然存在,而且愈加丰富。比如一些团体组织了具有徐州地方风情的活动,商家借机活跃市场,百姓也在距离端午节的前几天,开始准备一些食品,营造节日的氛围。

◆包粽子、吃“五红”……传统食品习俗多

家家包粽子、吃粽子是徐州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和重要习俗。由于主要馅料是蜜枣、江米,便叫枣粽,其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早考出好成绩、考中好学校,含有一番祝福之意。

现在很多邻里之间也会开展包粽子活动,互相赠送粽子,还给福利院孩子、空巢老人送粽子,和谐之情乐融融。有许多学校、社团会在端午节举行屈原诗歌朗诵会、书画雅集,来纪念屈原。

此外,唐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有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说明端午节还有吃粉团的习俗,只是没有延续下来。不过徐州人爱吃麻团的习俗仍延续至今。

除了主食之外,每逢端午节,徐州人还喜欢吃“五红”,即五种红颜色的食物。还有独头蒜,可以防治痢疾、蛔虫。

◆插艾叶、烧“艾汤”……讲究卫生驱避瘟

讲究卫生、驱邪避瘟,是端午节习俗中突出特色。古时候徐州地区河汊水坑多,居住环境差。端午时值仲夏,气温骤升,蛇虫繁殖,疾病瘟疫容易流行,古人称之“恶月”,所以卫生保健十分重要。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会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现在人们住楼房,依然如此,在防盗门上插两束艾。

孩子更活泼,喜欢用艾条制成环状草帽,美丽芬芳,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特别有一种装饰叫“艾虎”, 即用蚕茧与色丝做成虎形,也有用彩色布包做成小虎,有的用通草扎成,贴於儿童头上,佩戴身上,到端午日午时脱掉。有的悬挂在门上,显示虎威。陆荫培诗中的“茧虎”、卜啸天诗里的“艾虎”即是此意。所以说“一年几佳节,欢喜是儿童”。

其实,艾叶不仅可以用来净化空气,还可以食用。王陵路有一位张老先生回忆说,60年代经济困难时期就吃过。那时野艾高不盈寸,十分脆嫩,奶奶会掐些野艾嫩芽,与玉米、白干掺和的面粉做成菜饼,给家里的孩子吃,并说“吃了艾叶饼,解毒防百病。”艾芽虽有苦味,但为了填饱肚皮也就不会在意很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集市上还有出售艾芽的,且价格不菲。没想到,竟成了舌尖上的珍品。

在农村,端午节还会烧“艾汤”给孩子洗澡。《古邳镇志》有记载,用艾、菖蒲和杂树头烧水洗澡,并互相祝愿:年年端午烧艾水,无疮无病过一辈。洗过艾水澡后,大人要给孩子用雄黄酒涂抹眼耳鼻肚脐等处消毒,可以预防疾病。《邵店镇志》有记载用数十种树叶、草叶烧“百树汤”洗澡,也能预防生病。

◆戴香包、赶庙会……民间活动有特色

徐州地区端午节,自古以来有两项富有特色的活动,一是佩戴香包、二是赶五毒庙会。

“佩囊粘艾绿,樽酒点榴红。”“佩囊”即佩戴香包,徐州香包历史久远。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佩容臭”。容臭即香包的前身,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还有佩蒜、苍术以及葛蒲的。千百年来,香包习俗延续不辍,至今已经成为徐州市非遗保护项目。如徐州曹氏香包就很有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汉代记载苏北习俗的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这是最早的“手链”。 这种五色缕又叫长寿线、续命缕、长命缕、百命索,个别地方妇女也有系的。五色线不能随意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水里。所以,有许多孩子嫩嫩的手腕,都被染成五色的,煞是有趣。戴五色线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将瘟疫冲走,以保安康。

徐州故黄河边有座庙,叫五毒庙,端午节前后有庙会,人们前去烧香膜拜,旧时还举行五毒老爷出巡活动,借以消灾避瘟。现在仍然很热闹,卖香包、粽子、五彩索、厌胜钱的,人来人往。 “五毒”一般是指五种动物,各地略有不同,徐州地区说的“五毒”大多是包括蝎子、蛇、蜈蚣、蜘蛛和蟾蜍。人们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孳生之时,所以“以毒攻毒”,在儿童衣服上绣五毒,在门上贴五毒图案,均含镇宅佑安之意。

徐州作为道教发源地,是张道陵故乡。据说,宋代时候的端午节,京都汴京百姓有的张贴张天师像,有的供奉张天师塑像。现在仍有中老年人佩戴张天师的“五雷符”钱、五毒钱、太上老君钱等驱邪避瘟花钱,以避祟恶。

此外“花狮斗彩同”也是端午节舞狮子习俗;古代,徐州故黄河上举行过划船竞赛。2010年,黄河故道显红岛附近,举行首届盛大划龙船大赛,有17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参赛选手22名,其中20名划桨、1名舵手、1名擂鼓手。赛程为500米,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吼声震天,现场有数万名民众和游客前来观看,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