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建引领 助推农民增收
◎徐报融媒记者 樊海涛 通讯员 董玲霞
利国镇谭家村的麦田一望无垠。微风吹来,半黄的小麦齐齐弯下腰,飘散出淡淡的麦香来。
5月27日,市农科院开展“我为乡村振兴作贡献”暨“支部联村”主题实践活动现场会,首站就来到这里。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一指导组、市农科院党委负责人及所在村两委、村合作社、种植大户,一起检验相关主题实践活动的成效、进展,进一步推进这一活动走深、走实。
谭家村耕地面积2340亩,经济发展水平在全镇属低等水平。两年前,市农科院开展“支部联村”主题实践活动,院第五党支部与谭家村建立一对一党建共建联建关系。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农科院开展“我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加大与谭家村的合作,除选派一名科技特派员对口帮扶,还以谭家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将1590余亩流转土地作为繁育基地,免费为合作社技术人员和农户进行定期培训。
“这块地连片种植的是新品种徐麦44,近两年产量在黄淮南片18个品种中都保持第一位。”市农科院第五党支部书记常勇介绍,该品种集高产、优质于一体,一方面穗粒结构非常协调,平均亩穗数达42.2万穗,平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克。而一般品种平均穗粒数为30粒左右,千粒重约40克。该品种另外的优势是,六大指标中五个指标为强筋水平,只有蛋白质为中强筋。
谭家村村支书郑峰光告诉记者,该村耕地大多属于丘陵地,以往小麦亩产仅700-800斤。近几年,随着市农科院科技力量的持续注入,极大改变了低产低效等状况。目前,小麦产量稳定在亩产1200斤以上。现在该院在谭家村繁殖“徐麦35”1000余亩,辐射周边种植3000余亩,在达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作用的同时,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当日,现场会的第二站进入贾汪区江庄镇高村徐州现代甘薯产业园。园区内栽种的徐紫薯8号、徐薯32号等甘薯,秧苗长势良好。
2020年2月,市农业科学院与贾汪区政府签约,共建徐州现代甘薯产业园,按照“一中心(以江庄镇高村为中心,辐射独山村、竹园村、杏窝村等)、三基地(茱萸山街道基地、汴塘镇基地和紫庄镇基地)”产业布局,打造“徐州甘薯”地理标志,打响“中国甘薯No.1”品牌,建设党建引领的政研企合作品牌。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农科院选派3名甘薯专家作为科技特派员,驻点提供技术帮扶;在江庄镇、茱萸山街道重点建立“特色甘薯生产加工及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 “甘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同时,为原挂钩扶贫村独山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甘薯、榛子和小麦加工三大特色产业。
多年前,高村返乡大学生袁起成立了徐薯薯业公司。在市农业科学院的帮扶下,公司除了种植鲜食甘薯,并进行深加工,多味徐薯条、倒蒸地瓜干、甘薯薄饼、甘薯杂粮粉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徐薯薯业已带动贾汪区及周边农户种植特色甘薯10000余亩,经济社会效益达5790余万元。“有了市农科院的支持,我们决心三年种植三万亩,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甘薯产业园!”袁起信心满满地说。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宋庆科介绍,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全院六个基层党组织和全市有关县区的六个村庄加强对接,开展了“我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暨“支部联村”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促使科技工作者更加接地气,带着科技成果、带着实验示范走到农村、走近农民,以该院独有的科技成果、专家资源及科技示范等优势,围绕产业振兴,将技术、生产及企业紧密结合,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在农业产业现代化中得到充分发挥,让农业效益更加明显,农民增收更加显著,农村环境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