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引领 再创辉煌
◎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孟庆辉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打造“双创”升级版等方面成效明显表彰。
徐州经开区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聚力人才招引、企业培育、创新合作,着力增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淮海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双创示范基地,成为建设“三高两新”现代化开发区的活力源泉。
“双创”精神引导下,徐州经开区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业绩,书写了一个个业界传奇:徐工集团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再攀新高、升至第3位,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锦上添彩;恩华药业、万邦医药等生物医药企业,勇于向行业龙头、世界水平、国际标准看齐,不断做大做强;协鑫集团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风口、科技创新的前沿,以大气魄推进协鑫徐州产业基地转型升级,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
徐州经开区统筹布局生产区、生态区、生活区以及活力街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高起点高标准谋划“12319”空间布局新体系,让发展更有空间、城市更具人本价值。
落实政策,人才集聚。徐州经开区健全“1+N”人才政策体系以及产业人才招引、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返乡人员创业等各类政策,实施“金龙湖精英素质提升工程”“金龙湖紧缺型人才计划”,共培育区紧缺型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15名;出台《徐州经开区大学生招引实施细则》,给予资金、住房等补贴政策,发放补贴资金2224万元。
审批改革,提速领跑。“一网通办”+“一次办结”,企业办事最便利。徐州经开区“容缺预审”+“并联审批”,可容缺事项达到32个,申报材料减少67%,大幅提升了用地审批效率和土地使用率,实现拿地即开工;“全面协同”+“一线会办”,通过开展“一人一企、驻点帮扶”行动,深入企业项目现场1500余次,推进政策落地,代办事项2700余件,协调解决企业40余起疑难复杂问题。
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更加明显
企业关心什么、群众期盼什么,经开区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升级省级园区,文化馆、图书馆、农贸市场、智能立体车库等一批民生项目投入使用,让居住开发区、创业开发区成为更多人的优先选择。用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6.6万平方米,徐州经开区被教育部评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
搭建全覆盖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群,形成一村一服务群,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和创业富民担保贷款业务办理程序,引导有意愿创业者自主创业,成功创业2715人,创业带动就业4000余人。
开展特色示范性创业活动。开展“创业直通车”、示范性建功立业竞赛和基层群众性劳动竞赛、大学生暨返乡人员创业大赛和退役军人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释放群众的双创“活力”。
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徐州经开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高技术、高成长型企业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全市率先设立知识产权和涉外巡回审判点,淮海经济区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落户,2020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4.4件、居全市第一。
聚焦高新,释放产业创新动能。狠抓高新技术企业招引,开展“育苗”“引凤”“壮大”三个工程,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优势初见成效;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去年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
产学研合作,健全长效机制。徐州经开区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大院大所合作,聚焦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协鑫硅材料、徐工挖机等多家企业获得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金。
创新创业平台支撑更加有力
令人振奋的是,徐州经开区双向开放和合作共建不断深化,放大了联动发展、协同发展的叠加效应。
拓展创新创业“新空间”。依托东湖医学产业园、杨山科技创新谷、凤凰湾集成空间等特色园区,徐州经开区完善创新创业特色平台链体系建设,目前已获批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1家。形成了“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众创社区”完整的孵化链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徐州跨境电商综试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打造大中小融通创新典范。徐州经开区围绕“大中小融通型特色载体”,构建形成“龙头企业牵引、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联动”的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完善金融市场、集聚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打造“龙湖金融谷”。今年以来,淮海经济区产业基金园已入驻5家基金机构、基金规模500亿元,入驻各类金融机构24家,为企业创新发展插上了资本之翼。“融汇金龙湖”实现融资6.43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创新苏科贷、环保贷等金融产品,相继为525家企业办理收回再贷2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