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准点下班”到“延时服务”
◎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子夏
“感谢,真心感谢。”看看墙上的时钟已经指向了下午5点50分,郑集镇沙楼村村民李家强从镇为民服务中心市场监管窗口工作人员李辉手中接过营业执照,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李家强急需办理营业执照贷款,但从外地赶回来得到下午6点左右。李家强从朋友处要到镇为民服务中心电话,预约下午6点左右办理营业执照,最终顺利办理好了营业执照贷款。
像李家强这样的情况,在郑集镇为民服务中心屡见不鲜。从“准点下班”到“延时服务”,是为民服务中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一项创新服务,给企业和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自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郑集镇为民服务中心党支部积极把学党史与办实事结合起来,立足实际帮助解决企业和群众的困难,在推出帮办代办、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举措的同时,对在临近或下班后才能前来办理业务的企业和群众,人性化提供“延时服务”业务,真正为企业和群众节约了时间,做到“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
“以前为民服务中心仅工作日开放,群众会遇到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下班时间没处办事的矛盾,开展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郑集镇为民服务中心负责人邓洪波说。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家住郑集西村的杜海英身体重度残疾,行动极为不便,民政窗口工作人员陈海滨走进杜海英家,现场办公,填写各种材料,按上指模,不到5分钟办理结束。临行前,陈海滨把为民服务中心制作的办事指南递到杜海英的手中,告诉她,有问题可以给中心打电话,中心提供免费上门办理服务。郑集全镇共有15名重度残疾人,民政窗口工作人员全部上门服务,延伸服务触角,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2019年2月郑集镇为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入驻11家业务单位、22名工作人员,能够办理民政、计生、社保、土地、有线电视等161项业务,一次性办结90项。截至目前,该为民服务中心共受理业务5.35万余件,办结5.3万件,办结率98%以上,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在“一次办好”改革中,郑集为民服务中心立足解决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开展上门办、延时办、预约办、代理办,力求窗口办事不“断档”,办理事项无“空档”,上门服务有“温度”,最大力度提升服务效能,最大限度便民利民惠民。自2021年3月以来,郑集为民服务中心共为企业、群众提供延时、错时、预约、上门服务200余次。
郑集镇纪委书记张永华介绍,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郑集镇为民服务中心采取1234工作法,通过一个堡垒(把党支部建在服务窗口);两争(争创党员先锋岗、争创五心服务岗);三亮(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四办(上门办、预约办、代理办、延时办)四项举措,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用实际行动践行“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让党史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