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评:做好疫苗接种“必答题”,筑牢免疫的“万里长城”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截至6月1日,全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超过68190.8万剂次。自3月27日接种超过1亿剂次以来,每亿剂次疫苗接种所需时间为25天、16天、9天、7天、5天,间隔正在不断缩短,这是疫苗接种的“中国加速度”。
当前新冠疫苗接种不断提高“加速度”,“免疫长城”正加快筑就,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众对疫苗的相关认知趋于理性,一些关于疫苗副作用及其不适宜接种人群的诸多臆测甚至错误的言论已逐渐得以厘清,大部分民众对接种疫苗持认可态度。另外,现在国内疫苗产能加速,日接种量最高已超过2000万剂次,逐步解除了全民接种疫苗的速度瓶颈,是接种“加速度”不断提高的客观原因。
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影响疫苗接种的主观认知原因并未彻底消弭,完全实现全民接种的免疫屏障尚需克服诸多心理认识的误区。首先广大民众必须认识到,我们并未进入绝对的安全区。境外疫情远未得到有效控制,外防输入的压力也持续不减。国内疫情零星散发状态未能解除,广东等部分地区近期时有本土病例出现,虽然以往每一次都被控制住了,但也要看到,每一次我们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5月份以来的这一次传播链,非常复杂,防控之弦切不可松,接种疫苗后也不可大意,仍需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其次,全社会要形成共识,疫苗接种是已知的有效遏制病毒传播、构筑免疫屏障的最好方法。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人防、物防;现在,要增加一道疫苗屏障,我们才能在科学有效和低成本防控中赢得更多主动。而这一屏障的构筑,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接种新冠疫苗不单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别人的健康负责。新冠疫苗接种需要达到人群的70%、80%才能产生群体保护效果。如果免疫接种率达到10%、20%、30%,甚至40%,只能起到个体的保护,仍不能产生群体免疫,当有传染源传入时还会发生流行。每一个公民必须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赶在秋冬季下一个流行高峰来临前实现群体免疫接种率需要的覆盖率,我们才能尽快地建立免疫的“万里长城”。
由此观之,当前接种疫苗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应接尽接,有备则无患。当然,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要加大权威消息的发布力度,在时间、场所的选择和形式的呈现上寻求创新突破。疫苗接种初期,关于疫苗副作用的介绍、不适宜接种人群的范围等信息,在网络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出来。特别是一些自媒体、朋友圈发布了一些不实、甚至虚假的信息,职能部门要以强有力的手段予以彻底澄清,以正视听。信息时代,谣言不能仅止于智者。更何况面对新生事物、专业的学术问题,普通民众依靠自身的经验智慧是无法完全辨别网传信息的可信度的。这种时候,消弭谣言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政府部门的权威通报。
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要坚持应接尽接和自愿相结合,坚持宣传引导和规范约束相结合。不搞简单化、一刀切,适时出台相关规范,促进民众尽快接种疫苗。比如不接种疫苗不能参加大型公共集会、涉外活动,有限限制跨省流动等。特别是即将到来的高考,对家长、考务人员跨省流动的约束、接种疫苗的要求非常必要,这也将有力地促进全员接种疫苗的社会舆论的形成,进而筑就全民免疫的“万里长城”。(范永)
编辑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