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巧念返乡人才“经”,下活乡村振兴“棋”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返乡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巧念返乡人才“经”,让乡村人才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下活乡村振兴“棋”。
说起返乡创业,说起区委区政府围绕“三乡工程”出台15条黄金扶持政策,铜山菽粟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浩深有感触。
政策引领,毅然返乡创业
四年前,还在江苏省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江苏保丰集团担任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的李浩,既有稳定的工作,也有不错的工资收入。但当看到铜山区委、区政府围绕深入推进“三乡工程”实施,指定出台的15条黄金支持措施,聚焦创业堵点,进行精准滴灌;铜山区财政设立3000万元“三乡工程”专项资金,用于项目申报、用地、融资、保险等政策倾斜支持。
扬鞭奋进,返乡创业的底气愈发充足。在镇、村的大力支持下,李浩在张集镇店东村的优质粮食示范区内流转土地500亩,登记成立了铜山区菽粟家庭农场,毅然走上了艰苦的农业创业创新之路。
项目扶持,助力扭转乾坤
俗话说:“做农业很难,做出成就更难”。创业伊始,李浩就遭受到了打击。这一年的秋季,因持续低温阴雨,田间工程不配套,前茬水稻收获迟,导致下茬小麦连播3次,最迟的1次补种推迟至春节后的3月份,仍无法获得全苗。再加上长期阴雨导致化学除草不及时,草害极为严重,最终亩产只有400多斤,而各种投入却有增无减,入不敷出造成数十万的严重亏损。面对这种困局,又是“三乡工程”的项目扶持给李浩送来了春风。
▲李浩帮助村民查看稻种的发芽情况
李浩遇到的困境,区、镇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安排农业、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人员深入现场进行调研,查找原因,制定对策,并对照“三乡工程”15条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予以精准扶持——100多万的农业水利和开发资金,为农场修路、建渠,平整土地,很快改善了生产基础条件,提升了防灾抗灾能力;10多万的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奖补资金为其增添了1台大型拖拉机和1台宽幅植保喷雾机械,助力农场所有农田作业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各级农业专家精心的指导,帮助农场走出了一条新时期促进粮食产业振兴与健康发展的新路,并成功实现了三个方面突破:探索出了一条规模化生产条件下,如何确保单位面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路径;探索出了一套粮食生产省工高效、节本增收的宝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促进粮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从而彻底扭转了低产低效、入不敷出的被动局面。
如今菽粟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不仅每亩单产翻了两番,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典型,而且通过瞄准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立足从生产、销售两端同时发力,延长产业链、疏通供应链,做强价值链,成为促进粮食生产增产、增效现代农业的典范。2020年菽粟家庭农场发展模式与经验被省农业农村厅作为全省家庭农场典型案列在全省推介。
农场自主开发的“铜垦营养糙米”、“铜垦生态黑米”、“铜垦南粳2728精米”等多个特色粮食加工产品,已成为当地的名优产品,同时“铜垦”系列大米得到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的认证。
保险护航,破除后顾之忧
近年来,因气候多变,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农业从业者最为担心的难题。为了解除返乡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按照徐州市《关于实施“三乡工程”鼓励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见》中应“强化金融保险支持”的要求,在铜山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2021年4月9日全国首单家庭农场综合保险项目落户菽粟家庭农场,在确认提供80%专项补贴的情况下,太平洋产险徐州公司与农场签订了“保价格,保收入”,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的种植业保险协议,有效解除了李浩的后顾之忧,让其更加能够放开手脚继续把家庭农场做大自强。
创业有舞台,就业有平台。返乡有沃土,这里是铜山——铜山欢迎你!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