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杏”福路!徐州马集村“十里杏花村”助推乡村振兴路
白浅和夜华的三生三世里,有一片十里桃林;而在徐州市铜山区马集村与你的初夏时光中,也有这样一处杏林:遍山生长的杏树,熟透的杏子缀满枝头,黄橙橙,圆润润,飘来阵阵清香……
蓝天白云下的铜山区伊庄镇马集村漫山杏林,如诗如画,这里成为徐州市铜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望着数千亩杏林和络绎不绝前来观赏采摘的游客,原村党支部书记、残疾人创业之星卢兴村感慨:“村民们在一片美景中,过上了‘杏’福生活。”
马集村2千多亩的杏园
荒山栽杏树
经济薄弱村走上致富路
如今的马集村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可是谁能想到,这个曾三度登上央视并被冠以“最美杏花村”名号的马集村,十多年前,不仅与美丽乡村沾不上边,甚至还是当时的省定经济薄弱村。
“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800多口人,只有2500多亩土地,其中还包括1000多亩的山坡和河滩,人均不足1亩地。”卢兴村指着如今结满杏子、一山翠黄相间的猫山说:“这山以前是荒山,种棉花,桃小;种棒子,粒细;种山芋,烂芯,农民辛苦一年下来,一亩地能拿到手的纯收入最多只有500元。”
2000年,经营企业出身的卢亚军当选为马集村党支部书记,他特意把名字改成卢兴村,誓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从2002年开始,村里实施了“引果上山”工程,希望把全部的荒山栽上杏树,但遭到村民的抵制。
卢兴村说:“当时老百姓的认识不太足,不理解,认为栽杏不大好卖。我们千方百计做工作,大会小会不断开,广播宣传不间断。后来,我带着群众分批去安徽、溧阳、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干部党员、干部亲属带头,第一年就栽了1000多亩。”
每年有许多市民赶到马集村杏园采摘和购买黄杏
村民马继华是马集村第一批种植杏树的带头人之一。一家挤在50多平方米的三间石屋里住了十几年,前几年,靠种杏致富的马继华翻盖了新房,住进了“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的”三层小洋楼。
然而马继华最初种植杏树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天旱,先是树苗死了一半,杏树挂果后,销售又成了难题,这也是当时马集村其他种杏人面临的难题。
杏子的保存期短,卢兴村带着村干部从上海超市到南京的市场,磨破了嘴皮子,最终将果子以8毛钱一斤的价格贱卖了出去。这一年,种杏的收入跟以前种棉花、种棒子、种山芋相比,基本没啥两样。
与果农交流种植黄杏的经验
守着传统种植继续受穷,还是迎着困难,朝着“杏”福路继续走下去?马继华选择了第二条路,这同样也是马集“当家人”卢兴村的选择。
看到马集村依山傍水,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卢兴村打起了“搞休闲采摘游”的主意。
2008年开始,卢兴村通过多方努力用扶贫资金在杏园里修观光路,并举办杏花节、金杏采摘节进行大力宣传推广。通过多年努力,如今3月来马集赏杏花、5月摘金杏、10月来赏秋,成为徐州周边有名的城效休闲旅游品牌。2200余亩金太阳杏、梅杏、凯特杏、苹果杏、沂蒙甜杏、桃、李子、石榴等八大系列产品遍布荒山,形成了规模。
村民的收入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不出田头,金杏每斤4元采摘一空,亩收入由常规种植的500元增至6000—8000元,收成好时甚至能达到10000元。三产的农副产品畅销无阻,农家乐也是爆满无空席。不但马集村残疾人致富,农民增收,还带动了周边五村的快速发展。2020年底,村民的年纯收入由2000年的1200元增至18700元。
卢兴村查看黄杏生长情况
创建美丽乡村
过上甜蜜“杏”福生活
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华丽转身,早已摆脱了贫困的“帽子”,但如何让村民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重度听力残疾的卢兴村又琢磨开来,“乡村振兴,兴的不仅是乡村经济,同时也要兴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改善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幸福指数。”
路灯安装全村覆盖、道路硬化柏油路建设全覆盖、公共空间整治全覆盖、白墙黑瓦粉刷全覆盖,马集村上下一盘棋,绿化、净化齐发展,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生态旅游示范区——“十里杏花村”进一步提档升级,村里投资100万元修建停车场,投资600万元扩宽道路,修建公共厕所。每年20天左右的杏花花期,两千多亩杏林,清香扑面,如云似雪,分外娇媚,来马集的游客日超万人。而每年5月的“金杏节”,游客总人数更是高达30万人次。
果农在采摘成熟的黄杏
如今,通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马集村已成为山清水秀、功能完善、独具苏北山区民居特色的美丽村庄。先后荣获了国家级“森林乡村”、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江苏省“脱贫攻坚”先进村、省“休闲农业精品村”、省“水美乡村”、徐州市“文明村”、徐州市“卫生村”、铜山区“公共空间整治”一等奖、铜山区绿化造林“十佳村”等76块奖牌。
马集人一边线上线下卖农产品,一边卖田园风景、清新空气,走出了一条“改善环境、做强产业、发展旅游、致富农民”的乡村振兴之路,日子越来越红火,过上了甜蜜的“杏”福生活。
徐报融媒记者:王岩/文 周杰/图、视频
编辑: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