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暖新闻 > 正文

【暖新闻】徐州→大凉山,他为数百名山里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2021-05-21  来源:徐州日报  编辑:杨磊
2021-05-21  徐州日报

◎文/徐报融媒记者 魏欣 图/徐报融媒记者 车佳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在离徐州2200公里的四川大凉山的大山深处,有一座仅有100多名学生的园田小学。

2009年,徐州汉姆联队支教队员为这里的学生带来了西瓜;

2010年,学生们在学校吃的午餐中有了大米饭和肉;

2012年,这里的学生第一次穿上校服;

2014年,第一批有梦想的孩子走出大山来到徐州参加“追梦夏令营”;

2017年,学生们第一次喝上了自来水并有了自己的水杯……

12年来,徐州汉姆联队足迹走遍四川凉山、云南剑川、楚雄、怒江,山西大同和甘肃临夏等地区,共资助贫困学生796名,其中有5名学生顺利考入大学。


今年46岁的徐州汉子朱志洲是汉姆联队的核心队员及创始人之一,12年来,他带领徐州市一批优秀教师及爱心志愿者,针对山区贫困学校点对点支教,共资助学生796人、助学款100余万元,购买爱心物资90余万元,邮寄爱心物资80余次,总重5万多公斤。

一篇报道让他走上支教之路

朱志洲是一名户外探险旅行爱好者,2008年,他以徐州市首批志愿者身份深入汶川地震灾区,至今投身慈善事业已有十余年。“2008年,我偶然在《都市晨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四川大凉山贫困学校的报道,当时就萌发了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建造一所希望小学的想法。”

近日,记者在徐州市鼓楼区白下路的一间仓库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朱志洲,听他讲述了和徐州汉姆联队的支教故事。“后来我们辗转打听到,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园田村有一所当地村民自建的希望小学——园田小学,当时学校里就一个班、30多名学生、2名教师。园田小学是园田村里的第一所学校,最初是利用山坡上一座废弃的牛棚改造而成,校长马阿牛和另外一名教师都是初中毕业,当时也是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了。”

朱志洲了解到,园田小学里的学生都是附近村民家里的孩子。每天上学,有的孩子要凌晨四五点起床、打着火把走上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来到学校。渴了就趴在路边的山沟里喝上一口水,饿了就吃学校准备的午餐水煮土豆。当朱志洲问校长马阿牛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时,淳朴的马阿牛只说了一句:“你们给孩子们寄点保暖的旧衣服和旧鞋子就可以了。”朱志洲听后,决定召集身边汉姆联队的爱心人士一起,为孩子们捐款捐物,然后一起送进大山。

2009年9月,学校刚开学没多久,朱志洲便带着两车爱心物资和捐款奔赴园田小学。路上的惊险让他至今难忘。车在群山间倾斜的山坡和陡峭的弯道上与岩石和泥浆缠斗。途中,车队遇到山体滑坡,车辆距事发现场仅几米远。“当时的园田小学有两间教室和一个小院子,30多名学生穿上了我们前期寄过去的衣服和鞋子。当看到我们为他们带去的书本、文具和运动用品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当看到我们带去的几个大西瓜时,孩子们都很好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吃过西瓜。”朱志洲一边讲述,一边向记者展示他们当时拍的照片,“你看这一张照片,是孩子第一次吃西瓜的情景。孩子都是在舔着吃的,像吃雪糕一样。”

当时跟随朱志洲一起去的还有几名教师,他们给孩子们带去了丰富多彩的课堂,虽然课时不多,却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领略到阅读课、美术课、音乐课和科学课的魅力。

孩子们终于吃上了大米饭

“进入学生家里,才知道‘家徒四壁’是什么概念。”朱志洲描述的是学生杨民家的茅草屋:一间黑屋内,地上有个坑,三块石头上架着一个不规则形状的“锅”,墙边一张木板搭的床,上面吊着一个4瓦的灯泡。杨民的父亲上山采药摔伤后,因擦药需要照明,邻居帮忙接了电线,装了灯泡,家里才有了唯一的电器。杨民家里,每天就用地上的铁锅煮土豆或者野菜吃,从来没有吃过米饭。这让朱志洲心头一酸。


“那一次,我们把家访的40几个孩子全部记录在册,决定让徐州汉姆联队的队员们自愿认领,对其定向资助,每人每年200元。”朱志洲说,名单经过马阿牛老师确认后,由团队的资助人给40个孩子提供一对一帮助。也就是从那次的资助款到位以后,园田小学提供的免费午餐中有了孩子们向往已久的大米饭、肉和青菜。

“只要是园田小学的学生,中午都能吃上免费午餐。米饭管饱,孩子两碗、三碗地吃,这样就不用在家吃饭了。”马阿牛说,每个孩子都吃得肚皮滚圆。“园田村的一般家庭,只在过年的时候才到镇上买些米吃,当村民听说学校有免费午餐后,更乐意让孩子来上学了。”

“义卖花椒”帮助村民脱贫

虽然徐州汉姆联队队员对孩子们的一对一资助从2009年的200元涨到现在的300元、400元,但这点钱对于贫困山区的家庭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孩子还会因为家庭贫困被迫辍学。“助学先助家,只有保证了孩子们衣食无忧,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安心读书。”意识到这一点后,朱志洲发起了“义卖花椒”行动。

花椒对于大凉山的孩子来说是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花椒刺多、坚硬、采摘难度大,秋季开学前,那里的孩子每天都会采上几斤花椒,晒干,卖出去,换回当年的生活费。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徐州汉姆联队每年都要以高于当地采购价或低于本地市场价的价格进行花椒义卖,大山中的村民有感于有情有义徐州人的善举,寄来的总是最好的花椒。“从2014年至今,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帮助园田小学的家长们义卖花椒上千斤,为孩子们的家庭创收。”朱志洲说。

支教足迹遍布渝、川、滇、晋、藏

除了帮助四川大凉山的园田小学外,徐州汉姆联队的支教足迹遍布渝、川、滇、晋、藏等多个贫困山区。队内有300多名慈善义工和志愿者,他们来自社会各界。12年来,他们创新资助形式,形成了“助学万里行”“追梦夏令营”和“花椒义卖”三大品牌活动。他们更强调助学的互动性,而不仅仅是财物的给予。

“我一直以为我的梦想遥不可及。自从认识你们之后,才知道它是可以实现的。是你们给了我希望,将来我一定会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长大后我也要帮助别人,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山里孩子能走出大山,看到世界的精彩。”

“叔叔阿姨,我是你们资助的学生马静。我现在已经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今年还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我学的是师范专业,毕业后我要回到山里教书,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出贫困。”

……

在朱志洲的办公室里,珍藏着数百封山里的孩子们寄来的书信,朱志洲时常被感动得眼含泪水,“这就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是我们的不懈努力为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学会用知识改变命运,有什么事业能比这个成就感更强呢。”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