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淮海战役的“一张收据”见证共产党人的“一诺千金”

2021-05-18  来源:徐州日报  编辑:孟祥
2021-05-18  徐州日报

“今请曹宪阳先生暂借马料30斤,事关军用,见条即付,切切勿怪。”这是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内,收藏着的一张借据的内容。这张保存了三代、已经发黄的借据,是淮海战役期间华野13纵借粮的凭据,是当年地方老百姓积极支援淮海战役的一个物证,那么,这张借据的背后有着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江苏徐州邳州市碾庄镇的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见到了这张借据,并走访了借据主人曹宪阳的孙媳张电侠,她向记者深情讲述起那段艰苦而感人的故事。随着张电侠的讲述,记者的思绪也被带入73年前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1948年11月10日,华野13纵在曹八集北门突破口进行一场十分艰难的攻城攻坚战。战斗期间,曹八集北门村外出逃荒多年的朱振业随着部队回到家乡,担任村长。战事当前,部队的马料供应不足,朱振业走东家串西家,动员群众捐献军粮支援淮海战役。

战争年代,三餐不继,曹家12张嘴全靠一张纺纱织布机养活,家里也没有多少存粮。曹宪阳的儿子被地主打死了,申诉无门,曹家对国民党政府可谓深恶痛绝,是解放军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得知前线军粮缺乏的消息,曹宪阳一家没有丝毫犹豫,东拼西凑,凑够了30斤粮食,9岁的孙子曹兆楼跟着祖母一起送给了朱振业。

“祖母说就是自己不吃,也得把粮食捐给解放军。解放军是为穷人打天下,他们把坏人打跑了,咱就不受罪了。”张电侠说。

接过祖孙二人送来的粮食,朱振业当即写了一张借据,郑重地交给曹兆楼的祖母,说以后一定会归还这30斤粮食,共产党说话算数。张电侠说:“祖母说,不要打借条,从没想过要解放军归还这些粮食。但朱振业却说‘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给你写个条子,将来共产党好还你’。借条上写的是祖父曹宪阳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村长朱振业来还粮,曹家人说什么也不要。“解放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借了东西一定要还,他们就来还粮食,当时老太太还健在,她怎么也不肯要解放军还回的粮食,还说,解放军斗是真心帮助咱们穷人的,捐军粮是为革命应尽的微薄之力。”曹兆楼的女婿耿仲义说。

祖母把借据悄悄地保存起来,作为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忆。临终前,她郑重地把那张借据交给儿媳,并交代要把借据一代代传下去。

1995年,曹兆楼的母亲逝世,整理遗物时家人发现了这张尘封已久的借据。“保存它不是为了索要什么,只是因为看到它心里就感到很光荣。”曹兆楼和妻子将这一当时军民鱼水情深的重要见证,好好地保存了起来。

2015年10月,为了支持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新馆建设,曹兆楼捐出了这张保存了67年的借据。耿仲义说:“岳父生前经常跟我们,还有孩子们讲起这段故事。他告诉我们要永远记住解放军跟老百姓的鱼水之情。正是因为这种渊源,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送到了部队。”

记者了解到,后来,曹兆楼的两个儿子分别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信息工程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指挥学院,先后晋升了上校军衔。当得知家里还存有这张借据后,二人都嘱咐父母亲要好好保管,不要政府还的钱粮。

解放军纪律严明,不犯百姓。百姓深情大义,慷慨解囊。通过这张历经73年漫长岁月的借据,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段艰难岁月,中国共产党与群众心贴心的深情,见证了老百姓对党的支持信赖。借出的是真情,许下的是诺言。也正因为共产党的“一诺千金”,不负百姓,百姓才会始终以诚待之。穿越百年风雨,党群同心、干群融洽、军民团结的真情才会始终如新、坚如磐石。

综合丰县融媒

编辑 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