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
◎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通讯员 冯川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聚焦哪些重点来推动绿色转型?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保华表示,目前我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规划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
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
推进绿色转型
进入“十四五”,面对生态环境的复杂形势和诸多挑战,我市有关部门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推进钢铁、焦化、电力、水泥、化工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绿色能源行业。加大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壮大节能环保等产业,激发绿色低碳的新动能,不断增加绿色发展的韧性、持续性和竞争力。
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落实好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完善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
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机制,扩大低碳绿色产品供给。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推动生产方式和供给绿色转型。
探索新思路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三五”时期,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了一份较好的答卷。但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
按照“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要求,我市规划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80%、市区PM2.5平均浓度低于35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占比86.4%。“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后五年,徐州污染防治攻坚战如何向“深入”发力?
周保华认为,“深入”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延伸深度、拓展广度,触及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另一方面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创新和探索攻坚战新思路和举措。
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坚持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促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农业结构等加快调整,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理,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
同时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切实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到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总的思路是“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此外,还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大环保”格局,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历史性转变。
启动碳排放达峰编制
创新水环境提升思路
为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聚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空间结构”四个着力点,积极探索我市“碳达峰”路径,达到发展与生态的“最佳平衡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项目建设。
目前,徐州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已经启动。我市计划在方案中压实责任、严格监督,明确地方、行业达峰目标和实施步骤;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全面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大力发展低碳交通,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另外还将配合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进一步做好我市碳排放权交易企业的履约工作。
“十四五”时期,提升水环境质量被列为全面展开美丽徐州建设新实践的重点工作之一,徐州市以京杭运河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和南四湖、骆马湖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为核心,采取“点源面源齐抓、岸上岸下共管、源头末端兼治”思路,系统、科学、统筹加强区域重点河流水环境保护、水资源调度、水生态修复工作,创新机制体制,一河一策精准施治,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周保华表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推进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在流域治理、自然生态保护集成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打造出一批生态环境治理典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为“美丽徐州”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