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落后村”到“模范村”的华丽蜕变
春末夏初,漫步于徐州丰县顺河镇白庙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的画面,水泥村道四通八达,绿树成荫安居乐业。
“江苏省文明村”“徐州市基层党建示范点”“丰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三年镇综合评比第一。这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折射出当地村民的生活之变。

然而,几年前,这个位于徐州县城东北郊的村子还是另外一番模样,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薄弱,村集体收入少,是徐州丰县有名的“落后村”。
从昔日“后进村”到全县知名的“模范村”,白庙村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奋斗历程,离不开镇党委的支持和村“两委”干部的努力。
党组织强起来 民心聚起来
5年前,这个偏远的“落后村”班子薄弱,村子可谓“一盘散沙”。如何改善村内落后局面?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带好队伍管好人是关键。
镇党委经过深入考察、广泛征求意见,将原来在水利部门工作的“能人”董立会,调任白庙村的党支部书记。不负众望,董立会到任后就把加强党组织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手以党建引领,提升村支部凝聚力。
他组织全村干部、党员进行谈心谈话,征求大家对村党支部和村里工作的意见建议,广泛开展“党员中心户”“共产党员户”挂牌、党员志愿服务等特色党建活动,定期对党员进行考核、评比、定星。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董立会又根据党员干部的特长因人制宜进行责任分工,要求党员干部及时把一些惠民政策、实时新闻、致富知识宣传到群众中去。
一来二往,干群之间走动勤了,情自然而然浓了,当然心也就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村党支部战斗力、组织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白庙村练就一支奋勇争先的党员先锋队伍。
村民腰包鼓起来 乡风文明好起来
原来的白庙村,环境脏乱差不说,基础设施也是陈旧落后,每逢下雨道路泥泞不堪,村里乡亲们怨言不断。
“要致富,先修路”。说干就干,但由于资金匮乏,董立会在争取镇里最大支持仍有缺口的情况下,又和班子成员率先捐款修路,并发动广大党员积极捐款,最终完成了村路硬化,5000米的道路修葺一新。

“主导产业不明确、种植方式落后、村民收入不高、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对于白庙村存在的问题,董立会和“两委”班子成员剖析后决定:“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为此,白庙村组织村党员干部出村、出镇、出县,到先进村学习经验,积极探索党建+美丽家园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美丽家园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6年7月,董立会带领村干部找准方向,调整村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种植,成立了丰县盛德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流转土地2000余亩,种植出口的菠菜和毛豆,再后来又增加了300亩地的大蒜和洋葱,还与山东一公司签订了高于市场价的回收合同。
最终,白庙村走出了一条“订单式种植”“合同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使农业发展驶上“快车道”,为农民增收打开“致富门”。2020年底,白庙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解决百余名村民就业问题。
近三年来,白庙村完成三期新农村建设,复垦土地500余亩;修建村内道路2000米,安装路灯156盏,疏通沟渠2000米,改厕率达到100%,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生活条件好了,精神风貌也要跟上。白庙村大力推进村风民风建设,增建百姓文化大舞台、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及增设各种体育器材,丰富群众业余生活;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婆、好邻居,通过典型引导和榜样力量,让乡风文明逐步提升。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