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2021-05-07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周天玉
2021-05-07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季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十四五”期间,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使命要求下,我市将如何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科技、产业、人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如何以增创科技发展优势更好地为“十四五”开局起步?就此,记者专访了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梁伟。

梁伟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以打造高水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加快建设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左右。

五大举措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参与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000家。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探索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动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定制开发科技保险、科技担保、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质押等科技金融产品,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达13.5%。

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徐州,重点支持驻徐高校实验室整合提升,鼓励骨干企业组建研发联合体、创新基地等。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5家、省级研发平台100家,培育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00家。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装备核心零部件、细胞治疗药物、大硅片制造、光刻材料与设备、智慧能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甘薯研究等重点领域,每年滚动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到2025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过300项。

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实施引资引智引技“三引”行动,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引进外国专家550人以上。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全球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徐州方案。

统筹载体建设

优化产业科技创新布局

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重点推动“1+4+1”高新区体系建设(徐州国家高新区、四个省级高新区、丰县高新区),力争各高新区在全国、全省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实现进位争先。

加快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实施“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建设提速提质行动和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发展计划,提升创新服务能级,打造创新核心区。

提升双创载体建设质量,高水平建设大学科技园,积极完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增强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能力。重点支持江苏师大、徐州医科大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力争实现各板块国家级孵化器全覆盖。

“三项”改革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推动科技管理改革创新,加强市级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统筹,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提高科技计划实施绩效。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规划意见、创新措施、实施办法“两层三级”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加快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政策系统集成,建立健全市、县联动技术转移协同推进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大力实施“555”人才新政,每年引进领军人才500名、专门人才5000名、大学生5万名。

创新聚才用才机制,制订实施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建立高层次人才集聚政策体系;制订实施柔性引才专项计划,鼓励高层次人才来徐开展难题攻关、项目合作、技术指导。力争每年签约落地人才科技项目200个。

构建多元化人才服务体系,发展壮大人才资源服务市场,提升“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系统,完善“彭城英才卡”星级服务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生活服务力度,营造人才创新创业一流环境。每年力争引进科创项目100个,落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0个,入选省市“双创人才”5个以上。

规划制定后,重点在于落实。市科技局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要素保障、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目标,为徐州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