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九旬老人拥军70载,谱写军民鱼水情

2021-05-06  来源:  编辑:哈晓蕊
2021-05-06  

从花季少女到鲐背之年,她倾其所有,矢志拥军,从淮海战场的“支女队长”,到和平年代人民子弟兵口中亲切的“庄妈妈”,她用大爱无垠,播撒芬芳真情,收获瑰丽人生,她就是庄印芳。

庄印芳出生在邳州占城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哥哥是游击队长,嫂子是地下党员,虽然没上过学,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但在哥哥和嫂子的影响下,革命的种子早已在她的心中深深埋下。15岁时,她便帮助组织传递情报。虽然今年已经94岁,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庄印芳依然历历在目。“我记得那时候都是把写好的条子扎在辫子里,找两个小姑娘挎粪箕子拾柴火,就帮忙给送条子。我哥哥告诉我地点,会有穿着破衣裳的人来拿条子,我就取给他了。”

后来,哥哥的一席话让她萌生了拥军支前的想法,从16岁起便开始了自己的拥军生涯。庄印芳回忆道:“俺哥哥对我说,没有部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部队、子弟兵能保护人民。我信了他的话,开始拥军,帮助伤兵包扎伤口,发动村民们推磨、做煎饼,给部队送去,那会儿都穷,都是家里婶子、大娘、嫂子大家一起想办法凑些粮食。”

1948年初秋,淮海战役爆发。当时,庄印芳已经是村姊妹团团长,她带着一帮姐妹做军鞋绣袜垫、送军粮运弹药、演话剧扭秧歌,把拥军支前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淮海战役辗庄圩战斗打响后,庄印芳主动申请上火线抬担架,而这里面,却隐藏着一个她深埋心中的秘密,就是希望能遇见分别已久的心上人。

那还是在部队东撤之前,庄印芳家里住进了一名养伤的解放军战士,庄印芳和家人像接待亲人、贵客一样照顾他。时间久了,庄印芳和这名战士产生了感情。爱人归队后,为了能够见到他,庄印芳随着担架队来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然而不久之后,她却从连队战士口中得知,爱人早已在永城战役中壮烈牺牲。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庄印芳不禁感慨:“我当时去前线抬担架,还没到碾庄,头顶的飞机都看不到天,大炮轰轰的响,哪儿有战争,我就上前,我心里想着,我拥军还能再看到他吧,他还能没死吧,当时有这样的想法。”

爱人的牺牲,给庄印芳带来沉痛的打击,然而她却化悲痛为力量,主动承揽起照顾伤员的任务。就在这一年,庄印芳因支前有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她把对爱人的深深眷恋,化作对人民子弟兵的浓浓亲情,而党员的使命与责任,她时刻铭记于心。“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党,就不能胜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要带头拥军,让更多人加入拥军的队伍。”庄印芳说道。

新中国成立后,庄印芳长期担任基层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事事带头,亲力亲为。1971年冬天,时任生产队长的庄印芳组织民工扒运女河、兴修水利,当时庄印芳是唯一的女性。她跟着男人们一起,双腿长期浸泡在水中,肩扛手抬,干着繁重的体力活,一次意外导致她双腿膝盖骨断裂,至今腿上还有当时受伤后留下的两道长长的疤痕。庄印芳说:“我记得当时抬大筐,好几十斤,那个泥又湿又滑,我抬着装满泥的筐上台阶,一下摔倒了,两个膝盖都折断了,但我是党员,又是队长,所以咱必须得带头干。”

拥军需要资金支持,可是钱从哪儿来呢?庄印芳和老伴陈宝光开了个小店,卖些烟酒茶糖。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庄印芳将平日里攒下来的积蓄悉数拿出,购买物资寄往前线。庄印芳说道:“那会儿一包烟才挣两分钱,一瓶酒才挣一毛钱,没有什么钱,我给买了烧鸡、苔干,发动妇女做了几百双鞋垫,给寄到部队,希望战士们能用得上。”

除了对人民子弟兵的关爱,平日里,庄印芳对军烈属也有着特别的关心与照顾,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总是自己节衣缩食,却总对需要帮助的人雪中送炭。庄印芳说:“平时我都把钱攒下来,连给俺闺女买双鞋都舍不得,给十几户军烈属买盐、买油、看病,群众只要有困难我就上前,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我要带好头。”

多年以来,拥军早已成为庄印芳的信念与追求,每年欢送新兵入伍,庄印芳总要前去为他们送行。在一次 运河镇党委召开的新兵入伍欢送大会上,她当场宣布自己要出钱设立邳州籍战士立功奖,来鼓励战士们在部队加油干、多立功,这也是我国公民第一个为部队设立立功奖的个人。

庄印芳表示:“我跟大家讲,在部队要越苦越干、越累越干、越有问题越上前,给党增光,给人民增光,给爹妈增光,给我增光,立功了我发奖!后来,谁只要在部队立功了,我就去,给发奖、戴花。”

生命不息,拥军不止。庄印芳对军营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与精力。多年时间里,她走过了20多个省、市,慰问过100多个军营、哨所,矢志“拥军100年,奉献100万”,她用无悔的坚守,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人生旅途。

来源:邳州融媒

编辑:哈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