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民生 > 正文

为了村强民富,为了青山常在,高原村唱响“变山变水先变人”之歌

2021-05-0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李璐
2021-05-0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文:徐报融媒记者 沈扬

“我深知,要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重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不但要有钱,居住的环境也要和谐、优美。”趁着这个“五一”假期,记者约到了日前刚刚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杨洪志,时任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高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杨洪志说,今天的高原村正按照尊重乡土、留住乡愁的理念进行设计,不砍老树、不拆老屋,利用马陵山红石、磨盘等传统物件改造,深度挖掘乡村文化,逐步建设成为春天有花、夏天有荫、秋天有果、冬天有绿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

高原村是如何做到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绘就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农村发展新画卷?

在杨洪志看来,要想带动乡村走上振兴之路,要唱响一首“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之歌。

这个“带头人”绝不仅仅是村书记一个人,而是村班子的一群人。如何通过村班子的理念转变、能力转变和作风转变来扭转整个村庄的面貌、带动村级事业发展,是高原村党总支不断思考的“头等大事”。经过多年探索,高原村党总支总结出“365”党建工作法,即围绕班子增活力、集体增资产、群众增收入“三大目标”,实施生态益民、党建引民、产业富民、扶贫助民、德法育民、文化惠民“六大工程”,为群众提供生产安心、干事顺心、创业开心、安居放心、生活舒心的“五心服务”,赢得了党员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使高原村“两委”真正成为了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高原村村委带领全体村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扎扎实实推进村级各项事业,把高原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活幸福的新农村典范。不仅高原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杨洪志也获评省“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省“百名示范”村书记,累计9次荣获徐州市“五星”村书记称号。

唱响“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之歌,杨洪志还深知只有把产业做起来,群众才能真正富起来。

没有村强民富,乡村振兴就是空谈。为了推进强村富民,高原村党总支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带头调结构”活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目前,高原村逐步形成四大富民产业,不仅引进了新品种嫁接,让800亩老板栗树成为休闲特色的富民产业;还流转500亩土地建设温室大棚,先后带领100多名村民到寿光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为需要资金支持的农户担保贷款;更结合公共空间治理,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沟渠路边栽植各类精品苗木,美化村庄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同时,成立堰湾草编合作社,逐步把高原村的草绳产业做大做强。

另外,高原村还积极招引省农垦集团等大型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将生产基地建在农户身边,通过订单种植、定购定销等方式,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唱响“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之歌,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让群众物质上富起来,也要让群众精神上富起来。

在高原村,“文化先行”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和谐村风扑面而来。这里重视教育,对考取本科的大学生每人奖励2000元,全村共有本科生217人,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这里组建文艺宣传队,建设乡村大舞台,围绕宣传党的政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重点任务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文艺节目100多个,用农家戏唱响了乡村振兴的好声音。这里移风易俗有手段,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厚养薄葬的文明乡风愈加浓厚……

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