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村扎下根 蹚出邳州乡村振兴路
去年4月13日,张木森来到江苏省邳州市邳城镇葛埠村任“第一书记”,开始了他的帮扶工作。
一年过去了,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张木森,如今做出了哪些成就?4月23日,记者来到葛埠村,看一看这位“第一书记”的乡村振兴美丽答卷!
好思路,推行订单式销售
当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葛埠村,见到了一脚黄泥的张木森,他正同村干部一起在地里的11个大棚中忙碌着,动作娴熟。
“看看,我们刚刚卖了18万株牵牛花,还剩20万株也有了下家,过段时间就能装车运走了。”身处绚烂多姿的牵牛花大棚中,张木森初来乍到的懵懂被自信的笑容所代替。
张木森和许伟在大棚里查看牵牛花长势
“说真的,我没在农村生活过,不知道如何帮助乡村开展工作。虽然报了名,但心里没底。咨询办公室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志,请教农经处的同志,还查找并询问了关于这方面的政策文件,但也仅仅是感性认识。”
刚到村里,不知道怎么干怎么办?“学啊!”张木森笑着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简单的“学”字让他扑下了身子,进村入户去唠嗑、走访,听取老村主任、老党员、建档立卡低收入群众的意见建议,与村支书一起到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取经,最终决定在葛埠村采取订单式销售的发展路子。
“用市政府办公室支持的帮扶资金流转土地、搭建大棚、发展种植,种植品种根据客户需要确定,以此确保棚棚有销路,乡亲们不白忙乎。”
葛埠村流转土地60亩,30亩种土豆,20亩种水果玉米,10亩种普通玉米;搭建11个大棚,7个种高附加值蔬菜,从去年底到目前套种白菜、芹菜、冬瓜。一茬接一茬套种,前五个月预计村集体纯收入近10万元;在市委驻邳州帮扶工作队全力支持下,搭建4个棚培育牵牛花,培育出的牵牛花用于银杏湖道路路肩装饰,总共种38万株。上周运走18万株,剩下的20万株‘七一’前运走。仅牵牛花,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又将收入近10万元……一脚黄泥,满脸汗水,张木森就这样风尘仆仆地蹚出一条乡村振兴路。
张木森在大棚里查看牵牛花长势
好搭档,务实肯干的村支书
“看着经济作物长势好、销售旺,木森书记心里也终于踏实了。我们还招了一些建档立卡户来种植,开展就业扶贫。这在木森书记来之前是不敢想象的,因为葛埠村原先是远近闻名的低收入村,村集体一年收入赶不上街里卖早点的年收入。”说这话的是张木森的好搭档——葛埠村支部书记许伟。
“我比张木森早来葛埠村四个月。我来的时候,村集体账户仅剩1000元不到,还欠几十万外债。”说起刚到葛埠村时的状况,许伟一脸无奈。但军人出身的他注定不会低头,带领全村百姓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脱贫是他的责任。
张木森和许伟在研究工作
许伟这个壮实的汉子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以我们这7个种植蔬菜的大棚为例,现在种植的是冬瓜,已经被菜商预定。一棚冬瓜能产380个左右,每个能到达35斤左右,这样到六月初大约能收获15000斤。春节以来,最贵行情2块钱/斤,最低行情8毛钱/斤,我们就按8毛钱/斤计算,一个棚就是12000块钱。去除成本和人工工资,7个大棚收入在六七万元左右。”
“冬瓜只种一季,在种植的时候我们就在考察市场,初步考虑是种完冬瓜之后种白菜,阳历十月份收获白菜后接着种芹菜,再加上地里种的洋葱,收获时就快到春节了,那时候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说到好价钱,这位七零后的村支书开心得笑了。因为有了钱,村里可以干更多的事情,比如慰问困难群众,实施村内亮化、美化工程等。
许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我们的水果玉米是没有打农药的,超市里、菜市场里卖得非常好,孩子们很喜欢吃。普通玉米也可以用来养牛,不愁卖的,已经被预定了。去山东学习调研,看到山东的设施农业是‘村村有冷库,村村有市场’。和以前相比,我们现在底气也足了很多,要不了多久,我们也能像那些发展好的乡村一样。”
订单式大棚,葛埠村民的希望
好帮手,退休的“老把式”
在葛埠村11个大棚前,记者还见到了一位老人,他是魏贤斗,现年73岁,曾经的葛埠村村主任。用张木森和许伟的话来说,魏贤斗老人是村里的“老把式”,大棚一茬一茬的高品质种植离不开他的帮助。
“我看他们这些年轻人确实是干实活的,确实是想带着村里老百姓一起致富的,也就坐不住了。虽然出力是不行了,但指挥总可以吧。再说了,我种了一辈子地,对种植可是熟门熟路,这些年轻人可比不上。”
看着眼前的这帮年轻人,老人相信他们能带葛埠村走出困境。为了帮助这些年轻人,更是为了帮助葛埠村尽早走出困境,老人也不含糊。今年初,气温异常寒冷,搭建大棚时,他带着火盆在现场整整看护了4天。大棚刚建成,就按照他“闲人不闲棚”的思路,指挥村民种上了芹菜,到二月底收获的时候就小赚了一笔,老人提起来,就开心地笑着。
“老把式”在查看冬瓜的长势
张木森告诉记者,大棚种植订单式销售让葛埠村民看到了希望。为了进一步扩大发展,村里已经决定用好市政府办公室今年的帮扶资金,再筹集一些资金,流转48亩地搭建30座大棚发展农业。不仅如此,以前种植是买种子,下一步他们将自己育苗,成本又能节省很多。待收获后,村里经济稍微好转,还将发展“种销一条龙”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张木森说,能够参与到伟大的脱贫攻坚进程中,为这里的群众尽自己所能办点实事、做点好事,不辜负组织的培养、不辜负群众的期盼,我感到很荣幸,也很珍惜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脚底常带泥土,口里常唠“家常话”,心里常挂“百姓事”, 群众才能与我们心相连、情相依,村干部也才能真正走入群众的心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文/徐报融媒记者 陆铭
图/徐报融媒记者 秦媛
编辑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