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耕地保护意识 提升农业生态碳汇能力
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在讲话中再次重申了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既是碳排放的重要主体,更是固碳的重要单元。作为农业强省的江苏,有条件在平衡粮食安全、碳达峰及碳中和中发挥更大的引领示范作用,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碳投入,增加耕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高耕地保护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
严守耕地数量红线。耕地的数量是产生碳汇和固碳的根本保证。江苏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严守耕地红线。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鼓励和支持苏南地区率先开展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强化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保持全省耕地规模总体稳定。借鉴森林、草原等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增加政府投入,调动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严格遏制耕地“非粮化”趋势,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作物碳汇。
强化耕地质量保护。耕地质量是统筹国家粮食安全、碳达峰及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为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单产,目前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化肥、农药等手段,致使粮食的生产的碳投入大幅增加。同时,长期过量透支使用耕地,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的固碳能力大幅下降。要积极探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规模经营、中低产田提升改造、农业机械化推广和节水灌溉紧密结合,着力稳定和提高粮食的单产。大力推广有机肥料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用量,降低碳投入。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固碳农业,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碳排放。在耕地利用强度高的地区,建立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稳定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固碳能力。
提升耕地生态功能。耕地生态是碳汇的重要来源。江苏省耕地数量大、分布广,生态功能突出,碳汇发展潜力巨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用轮作、间作套种等栽培措施,种养结合,引导农户种植固碳效益高、固碳成本低的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优化种植区和养殖区布局,提高种植业消纳养殖业污染物水平,扩大生态种养和耕地用养的覆盖面。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研究二氧化碳与作物增产之间的关系,推动建立城乡碳汇交易体系,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提升城郊耕地固碳的水平。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的休闲农业,提升农业生态涵养能力,提升耕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耕地作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在确保粮食安全、碳达峰及碳中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江苏应当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历史新征程中,将农业碳汇融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大局,敢于创新、统筹研究,多措并举,为全国农业实现双碳目标探索出江苏模式。(丁康 韩壮)